作曲家吴祖强:揭发哥哥吴祖光,妻子和儿子都是钢琴家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7-09 00:22 2

摘要:吴祖强的一生,像一首厚重的大提琴协奏曲-中段雄壮,前奏温柔,尾声悠长。他的作品,流传四方;他的学生,桃李天下;他的家人,则陪伴他谱出最安静也最恒久的和声。

吴祖强的一生,像一首厚重的大提琴协奏曲-中段雄壮,前奏温柔,尾声悠长。他的作品,流传四方;他的学生,桃李天下;他的家人,则陪伴他谱出最安静也最恒久的和声。

妻子和一双儿女都是他音乐路上的同行者,妻子是大学时苦苦追求的“来之不易”、儿子是他一手教导出来的衣钵传承人。

但是要说到音乐旅程的引路人,那就不得不提他的大哥-名留文艺青史的吴祖光了,对兄长,他的心中有崇拜,也有亏欠:曾“检举”大哥。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吴祖强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正是因为他心里有重、有痛、有爱,也有敬,他的音符才格外动人,人生才不流俗。

说吴祖强之前,得先从吴家这个“民国大户”讲起。吴家祖籍江苏,后在北京落户多年,父亲吴景洲是个书画家,整天与文人雅士打交道。

他与妻子一同孕育了15个孩子,其中有11个顺利长大,可谓是众口之家。吴祖强行六,其中长兄整整比他大10岁。

现在的“哥哥”是什么样子?大约会是从小抢零食或者小大人一样爱护弟弟妹妹。但在吴家,情况有些不一样。

大哥吴祖光从小就是天才型人物,16岁就出了话剧《凤凰城》,有“神童”的美誉。他成名早、心气高,却始终把小弟弟捧在心头。

吴家孩子太多,父母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照顾,所以年龄稍长的哥哥姐姐们提前开始体验“为人家长”的生活。大哥的“责任”,就是吴祖强。

说起来,吴家出了两个奇才,一个是文艺界、一个是音乐界。但其实,在此之前,吴家并没有人从事音乐相关,就连那架引导祖强走上音乐之路的钢琴都只是友人寄放的。

整个家庭,唯有大姐姐在课堂里学过一点儿简单的钢琴知识,闲暇之时会信手奏出几个优美的音符、一段悠扬的音乐。

某日,母亲归家,还没进家门就听到熟悉的琴声了—奇怪,大女儿不在家呀?进屋子里一看,竟然是一个“小萝卜丁”站在摞在一起的凳子上认认真真地弹奏着!

那是吴祖强,年仅4岁的他竟然只依靠围观姐姐弹奏,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把曲子给复刻了出来。这一幕惊呆了家人,大姐从此把弟弟带在身边教导练琴。

吴祖强4岁时会哼唱姐姐弹的曲子、5岁开始模仿琴谱自学弹奏,一把破旧钢琴,居然被他玩出了“节奏感”。大哥看出了这孩子有出息,特地给他准备乐谱、鼓励他参加学校演出。

5岁那年,吴祖强登台表演,台下坐着的除了老师和家长,大部分都是和他同龄的孩子们。之后,“吴家又出了一个神童”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不过,吴家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往音乐方向培养;1936年,吴父工作调动,举家搬到了武昌,祖强也就没得琴可以弹了。

1937年日本开启了全面侵华,吴家为避战祸再度迁家,日子过得更苦了。但读书是大事儿,孩子们仍然被送去了学堂。

而此时,才20岁的吴祖光已然在文艺圈大放光彩。他的剧本得到了业内大拿曹禺的认可,亲自组局,以强大的阵容进行公开演出,感动了万千饱受侵略之苦的百姓。

吴祖光那时已在国立编译馆任职,一边写剧本一边照顾家里一大家子,吴祖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学乐理、听广播抄谱子。

因为大哥,他与众多名家一起同台表演过,还与矛盾产生了交集;后来,吴祖强终于有了音乐上的老师,那是大哥的朋友们,其中一位还是著名的张家三姐妹的兄弟。

日后回忆这段时间,他说过一句很动情的话:“人生前二十年,受我大哥影响最大。”他对大哥,是崇拜、是尊敬,所以多年之后才会在命运的逼迫中那么痛苦。

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音乐院校,在那里才算真正接触了系统的作曲教育。在校期间,吴祖强一边学习一边加入了支持全国解放的潮流之中。

1950年,吴祖强随校北迁,校门的牌匾也更换为中央音乐学院。自此之后,他的一生都与时代的脉搏相和、与母校共呼吸。

1952年,国家准备选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送到苏联深造,但是名额很少、很珍贵。最终,吴祖强过关斩将杀出了重围,拿到了作曲类唯一的那个名额。

在莫斯科,他的老师们都是早已成名的大师,帮助他夯实了基础、拓展了视角。在苏期间,吴祖强创作出了一批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给他的毕业单上带来了一个个大大的“优”字。

在吴祖强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和音乐的魅力之时,变故发生了。他丝毫不知道这时候的大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盯上了,一场“历史的急转弯”已经悄悄逼近。

1957年,很多文艺界名人都“落水”了,谁嘴上带点“锋芒”,就容易“被扣帽子”。吴祖光,就是这么“中招”的,他因为发文支持百花齐放而被贴上“右派”标签。

吴祖强也被召回国内,因为同学一句夸赞而成为众矢之的。当然,相较于已经被定性的哥哥,他的情况算不得什么了。

只是因为两人的亲属关系,吴祖强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今天要上交材料,哥哥随口一句话可能都触犯了某个“罪名”;明天,要痛苦地听着一个个义愤填膺地指责吴祖光。

沉默、难受,就是那段时间吴祖强身上最大的特点。其实在参加运动之前,兄弟俩见了一面,但那时的情况除了苦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回忆起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大哥于自己而言不仅是亲人还是革命的引路人。无论如何,“我相信你”,这是吴祖强对大哥的“表白”。

所幸,在上级的指示下,不久之后留学生们从“运动”中解脱了。兄弟二人的感情也没有发生改变,因为这是时代的悲剧、因为弟弟临行前的“相信”。

毕业后,吴祖强一边参与创作一边教学忙得脚不沾地。他的作品里开始出现大量“慢板”和“低音区旋律”,有人评论“典雅却不热烈”。其实这不就是他心里头的“自问”嘛?是对音乐的问,也是对人生的问。

这份不曾断裂的兄弟情,最后没有在喧哗中消散,而是像低音提琴一样,沉沉地托着整部人生交响,构成了他一生最复杂的和声:人情不变,立场有责,沉默无声,胜过万语。

吴祖强被称为“红色娘子军的幕后舵手”,他是1960年代中国最有分量的交响作曲家之一,而让他走进千家万户的,正是这部全场无对白、全靠音乐讲故事的芭蕾舞剧。

芭蕾来自西方,《红色娘子军》却要讲中国农村妇女打土豪、闹革命的事儿,这种“风马牛”组合让很多人叫苦不迭。但吴祖强和杜鸣心、戴宏威三人组成作曲小组,硬是把事情办成了。

他负责第一幕与“长征段落”的作曲,连续几个月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琴房熬得头发掉了一圈。

为了找到“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素材,他专门研究地方小调,甚至请人模拟锣鼓、琵琶、唢呐的音色,用西洋乐器重新“说土话”。

最经典的一段是女主角琼花带领姐妹出征的旋律,节奏铿锵、情绪激昂,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那段旋律后来被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至今仍被各大音乐学院作为教材保留。

19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中央音乐学院被指定为高等艺术教育“首席机构”。谁来主导这场沉寂十年的复苏?吴祖强被推了出来。

1977年,他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随后升任副院长、院长。首要任务:恢复作曲教育体系,招收“失学十年”的青年学生。

这一年,他干了一件惊人的事:在复试阶段,他顶住所有反对意见,坚持录取一个“学历不够”的年轻人——郭文景。

理由很简单:“他虽然写得稚嫩,但脑子里有音乐。”郭文景后来成为国际一流作曲家,而这一“破格录取”,成了教育界流传至今的传奇案例。

吴祖强的课堂从不随意,他不讲“口号”,不教“套路”,每次上课都亲自批改、亲自演奏。很多人回忆他上课,说:“他就像个雕刻家,一刀一刀修你。”

而他的生活,却始终朴素得近乎简陋。几十年里,他最常穿的,是灰色中山装和皱巴巴的布鞋。

音乐是他的战场,也是他的庇护所。他没有用语言解释“过去”,却用作品回应了一切。而他的家——那座藏着三口琴声的房子——才是他最安静、最真实的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吴祖强的爱情故事,其实一点都不“学术”。他在求学时认识了郑丽琴,那是个弹琴如流水、说话如风铃的上海姑娘。

这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女同学时常穿一身呢子大衣,在寒风里踩着小皮鞋,琴房里一坐下就是四五个小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吴祖强追求的方式很老套,每天定时定点等姑娘一起去食堂,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但他的耐心与真诚,最终还是打动了美人心。

吴迎

婚后不久,他就远去异国他乡,这一走就是5年。再归来后,夫妻俩都成了老师,只是一个在大学、一个在附中。

夫妻俩有一对儿女,儿子吴迎,自小耳濡目染,七岁开始学琴,一路走到钢琴专业,后赴法国深造,再回国任教。

对外严谨内敛的吴祖强,教起儿子同样十分严格。儿子年幼时,哭着不想练琴,可是吴祖强完全无视那些泪水,反而是只要发现错处就严厉地指出来。

他们家从不摆奖杯,也不谈谁更有名。餐桌上聊得最多的是:“这首贝多芬用了什么节奏型?”“这首李斯特调性转移是第几个小节?”

钢琴声,就是他们家的“日常交谈”;家,不是炫耀场,是安静的谱架。那个连小狗都能听懂音阶的房间,是两代人一家四口一起听一段肖邦然后默默喝茶的晚上。

这就是吴祖强,一个在学院里刚正不阿,在家中轻言细语的人。他一生经历了历史的震荡、音乐的颠峰,也经历了家庭的平淡与温情。

友情提示: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娱圈牛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