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事啊,你看一次生气,看第二次恶心,再多看几次,就怀疑是不是人类文明倒着走。
有些事啊,你看一次生气,看第二次恶心,再多看几次,就怀疑是不是人类文明倒着走。
大S走了,按理说,这事该慢慢收尾了——亲人安葬、朋友怀念,公众各自消化。
可没,热度还在被人一把把往外抠。前夫蹭、亲戚蹭,现在好了,连网红都摸到墓地去了。
这波人还一本正经地说是“看看具俊晔到底深不深情”。
你听听,这话就不是人话——你是她亲戚啊?你是她律师啊?人家夫妻间的情感,还轮到你去验货?
图流量呗。
你要真是朋友、粉丝,去献花、磕个头,不发视频也没人说你。可你拿着直播架、怼着镜头进墓园,还给观众解说“来来来,我带你们看看现场情况”,这就不是祭拜,是带货思维。
有个细节特别恶心——到那儿第一件事,不是鞠躬,不是沉默,是点评墓地“档次”。
好家伙,墓地也能比性价比?
还顺嘴甩一句“要是听汪小菲的,就不至于埋在这”。
你以为你在点评酒店啊?
然后是墓碑特写。发现没有孩子名字,立马抛个话题钩子:“诶,怎么回事?”——这是纪念还是挖坑?
更离谱的是,直播当天没见到具俊晔,这帮人立刻切换模式:“果然是周末档深情,上二休五。”
这逻辑我真服了——在的时候说你作秀,不在的时候说你虚情假意。
这不是讨论,是拿捏。拿捏的不是事实,是舆论情绪。
具俊晔的婚姻对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他至少有一个身份——大S的合法丈夫。
人家怎么守、什么时候去,本来是私事,现在被硬拽到直播间里变成了KPI。
在这种围观模式里,他无论怎么做,都是输家。
很多人喜欢把矛头指向某个网红,说没素质、没底线。
问题是,就算这个人消失了,下一个还会来。
因为这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死者生前有名,就有故事;故事有人听,就有热度;有热度,就能变现。
平台呢?
只要数据好,就不主动掐。观众呢?
一边骂“没下限”,一边在弹幕里刷屏,帮算法把热度抬上去。
这种情况下,直播墓地就成了一个可复制的“爆款模板”:今天是大S,明天可能是你喜欢的明星,后天是某个社会案件的受害者。
法律?现在对这种行为没细化到位。
平台?对,他们能封直播间,但更多时候是装聋作哑。
观众?
别自欺欺人了,弹幕里的“正义谴责”,在算法眼里就是高互动。
你骂得越凶,这条内容活得越久。
所以,这不是“他们太坏”,而是“我们都在场”。只是有人站着看,有人躺着被看。
有人问,“那天他到底去哪了?”
我反倒觉得,这问题毫无意义。
他去墓地守灵,被说摆拍;不去,被说无情。
这样的问法,本质上是想让舆论有一个继续转的轮子,不是真关心。
重要的是——为什么公众人物的墓地,可以在任何人手机里被随便开个直播?
为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了拿别人最后的安宁,换自己短暂的刺激感?
大S的生平,爱与恨,粉丝和黑粉,都有权去记。但人走了,总该留点安静的空间。
所谓“逝者为大”,是对她,也是对我们自己。
因为如果连公众人物的安息都守不住,那普通人呢?
以后谁来为你关掉摄像头?
来源:古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