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鹿鼎记》中的少年“康熙”,甚至一度被观众称为“最帅康熙”,他就是马浚伟。
他是《鹿鼎记》中的少年“康熙”,甚至一度被观众称为“最帅康熙”,他就是马浚伟。
就连金庸先生也说,马浚伟饰演的康熙“形神兼备”。
这个角色不仅让他一跃成为TVB的“古装男神”,更点奠定了他在观众心里的地位。
结果没过多久,马浚伟自己出来澄清了:
“别误会,我不是公务员,就是在康文署的剧场发展委员会当个委员,义务帮忙的。”
这件事虽然是个乌龙,但又让大家对这个不太一样的明星有了新的认识。
毕竟在演艺圈里,能像马浚伟这样折腾的可不多:
47岁去北大上课,51岁当公职人员,演过经典角色,还考过咖啡师执照、学过中医。
到现在都没结婚没孩子,却把日子过得比谁都充实。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说马浚伟,那就要追溯到几十年以前了。
1971年,他出生,当时家里已经有3个姐姐了,后来又添了个妹妹。
家里的条件不好,马浚伟14岁的时候就出去做兼职帮忙补贴家用。
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就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学,可学费实在太高,他也知道父母无法承担。
于是,马浚伟也没有跟家里商量,就偷偷将通知书藏了起来,后来就去了工厂当销售。
谁都没想到,这个看着腼腆的小伙子,做起销售来这么拼。
别人跑客户靠嘴皮子,他靠腿,客户说产品有问题,他就直接跑上门维修。
这样的真诚,让马浚伟硬是把业绩做到了全公司第一。
因为长相英俊,同事们都叫他“业务届黎明”。
可他自己知道,比起“像谁”,能多挣点钱给妈妈治病才重要。
那时候他还惦记着唱歌,听说当歌手挣钱快,他就抱着吉他跑遍香港的电台。
一年里,马浚伟参加了43次选秀,却常常碰壁。
直到1993年,他唱了首《李香兰》,评委突然让他再来一首。
就这样,他拿了冠军,签了华纳唱片。
刚出道时,公司为了捧他,搞了个宣传语:
“他不是黎明,不是李克勤,不是张学友,他是马浚伟。”
这话听着挺有个性,却把三大天王的粉丝全得罪了。
他一上台,台下不是掌声,是齐刷刷的倒彩,有人还扔矿泉水瓶。
没两年,他的歌手路就走不下去了,打包行李准备回化工厂继续工作。
就在这时候,TVB的曾励珍监制找到了他,问他要不要试试演戏。
马浚伟愣了愣,心想:演就演,总比回去化工厂强。
可90年代的TVB人才挤破门,新人想出头难如登天。
马浚伟不挑角色,给个路人甲都乐呵呵地接,经常对着镜子练表情。
没戏的时候就蹲在片场看老演员怎么演,笔记本更是记了厚厚几本。
1995年,他在《壹号皇庭 IV》里演了个多情医生。
戏份虽然不多,却让观众记住了这个眼神干净的年轻人。
真正让他火起来的,是1998年的《鹿鼎记》。
一开始,康熙这个角色并没有选定马浚伟,还是陈小春推荐的。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把《康熙起居注》翻得卷了边,给角色写了不少“小传”。
剧一播,全香港都在说“马浚伟演活了康熙”,金庸先生看了都对他赞不绝口。
就这样,他成了“古装专业户”,后来演的曹植、周世显,个个都是经典。
可就在日子刚刚好起来的时候,妈妈的病情又严重了。
最后,她甚至已经尝不出味道、听不到声音,就连一只眼睛都因为电疗失明了。
在马浚伟的坚持下,妈妈做了手术,也很成功,但谁都没有想到,母亲最终还是离世了。
母亲的去世让他悲痛万分,没过多久,他开始手抖、喘不上气,有时候走着路突然就晕倒了。
医生说他得了抑郁症和惊恐症。
最严重的时候,他站在天台边,脚都抬起来了,脑子里突然闪过爸爸苍老的脸,这才停下。
为了撑下去,他只能用工作麻痹自己。
那段时间,马浚伟一个接一个地演戏,角色跨度极大,却各个都演得十分出色。
谁知道,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亲人又接二连三地生病。
他只能白天跑医院,晚上赶片场,日夜劳作,心理状态更是差得不成样子。
直到有天,他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想到了母亲,他知道母亲不愿看到他这样。
慢慢地,马浚伟开始接受治疗、按时吃药,把自己的痛苦写进书里。
走出阴霾后,马浚伟像换了个人,开始疯狂“补课”。
2017年,他下定决心报考北大,次年就正式入读北大的EMBA课程。
这还不算完,他又去学咖啡师,考了SCA的国际执照。
后来,马浚伟干脆去香港浸会大学学中医,成绩很优异,同学都以为他是专业学这个的。
2022年,他收到了香港政府的委任状。
随后,马浚伟就成了演艺专责委员会的戏剧类委员,给文艺节目提建议。
有人说他“上岸”了,他却觉得就是多了份责任:“能用自己的经验帮到行业,挺好。”
这几年,他还当了TVB艺员培训班的校长,每周都雷打不动去上课。
去年,他爸爸查出胃癌晚期,马浚伟推掉了所有工作,天天守在医院。
最后那天,爸爸在他怀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如今的马浚伟,已经54岁了,可看起来还像30多岁一样。
经历了前半生的坎坷,如今能够充实、安定的生活,或许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