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3岁的杨尚斌走了 就像深秋里一片没人注意的叶子 悄无声息地落了。他生前住在香港九龙塘的一间小公寓里,邻居说他总是很安静 偶尔晚上会听到他放歌,声音不大,但听得出是黎明的调子。**他曾是舞台上最像黎明的人,拿过模仿大赛的冠军 连声音的尾音都学得一模一样**。可
43岁的杨尚斌走了 就像深秋里一片没人注意的叶子 悄无声息地落了。他生前住在香港九龙塘的一间小公寓里,邻居说他总是很安静 偶尔晚上会听到他放歌,声音不大,但听得出是黎明的调子。**他曾是舞台上最像黎明的人,拿过模仿大赛的冠军 连声音的尾音都学得一模一样**。可谁能想到,那个能把别人唱得活灵活现的人,最后却没能唱好自己的日子。2024年8月11号 他弟弟在脸书上发了一句话:“哥哥走了。”没写原因 也没写告别 就三个字,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 沉了。**我们总以为台上的笑声是真的 其实那可能是最假的东西**。
其实那几年 他已经很少露面了。朋友说他变得不爱说话,以前爱约人去茶餐厅喝奶茶、聊八卦 后来连电话都懒得接。有次一个老导演想找他拍戏 打电话过去,他接了 声音闷闷的,只说:“最近身体不太好,怕耽误您。”然后就挂了。**他没提抑郁症,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他心里压着东西**。《29+1》那部戏,讲的是女人到了三十岁怎么面对人生转折,他虽然没演,但很多人都说 那戏里的焦虑,他早就尝过了。娱乐圈这地方 红一阵 冷一阵,像坐过山车。你今天是焦点 明天可能连通告都没有。他常在深夜发帖,说“笑不出来” 说“好累” 可底下留言大多是:“别想太多啦 开心点!”没人真懂,有些累 是睡一觉也补不回来的。
2024年初 他几乎把自己关了起来。社交账号成了他唯一的出口。有天凌晨两点 他发了一句:“**抑郁呀你很烦人**。”语气像在抱怨一个总来敲门的亲戚。过了几天,他又写:“**抑郁加酒精等于自杀 我两样都不想要**。”这话像刀子 扎得人疼。他不是不懂,他是清醒地看着自己往下掉。朋友后来回忆 有次约他吃饭 他只喝了一杯水,说医生不让喝酒。可那双眼睛,空空的,像被抽走了光。**一个能模仿别人声音的人,却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这话听起来像诗 可落在他身上 是血淋淋的现实。我们总说“加油”“挺住” 可对有些人来说 光是起床穿衣服,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关于他怎么走的,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抑郁症引发的猝逝**,也有人说他其实是因为肝病。主持人林子博在视频里提到,有朋友告诉他,杨尚斌身体一直不好 加上情绪问题,双重夹击。这让我想起以前在湾仔见过的一个老伯 也是这样 白天在公园打太极,笑呵呵的,晚上回家就喝酒 说“不喝睡不着”。**酒精和抑郁,像两条毒蛇,缠在一起 越挣扎 勒得越紧**。杨尚斌可能也试过挣脱,但他一个人,太难了。他住在城市最热闹的角落,却像被世界遗忘了。药瓶放在床头 手机屏幕亮着,朋友圈没人点赞 也没人私信问一句:“你还好吗?”
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2023年一个小型舞台活动。他唱了首黎明的《夏日倾情》,声音还是准的,可台下有人发现,他唱到一半 手在抖。唱完鞠躬 头低了很久。那不是疲惫,是某种更深的东西。**他演了一辈子别人 却没人看见他自己**。我们追星 追的是光鲜亮丽 是笑声和掌声 可谁去关心那些躲在后台、默默吃药的人?他弟弟发完那条消息后,再没更新过账号。有粉丝去他家门口放花 白菊花堆在铁闸外 风一吹,花瓣乱飞。保安说:“人走了,花也留不住。”这话真狠 可也真。
现在再回头看 他那些年的沉默,那些深夜的帖子,都是求救信号。只是我们太习惯把明星当娱乐消费品,忘了他们也是会痛会哭的普通人。他学别人唱歌时 赢得满堂彩;可当他想说“我很难受”时 世界却安静了。**这不是坚强 是孤独**。我们总说“你要乐观”,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 乐观不是选择,是奢望。他最后的日子 可能就像香港的梅雨天,湿漉漉的 闷得喘不过气 外面车水马龙 屋里却冷得像冰窖。他不是不想活 是太累了 累到连痛苦都感觉不到了。
这不是一场意外 而是一场缓慢的消失。。
**这不是关于一个明星的死亡,而是关于我们所有人对痛苦的视而不见**。。他走了,带走了那个模仿得惟妙惟肖的黎明,也带走了那个从未被真正看见的杨尚斌。。
来源:做逆生长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