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先生花了两千多块钱买内场票,本是奔赴偶像谢霆锋的精神朝圣,感受25年沉淀的魅力,谁知旁边一位女士比主唱还投入,她的歌声嘹亮得像在进行个人演唱会,跑调的嘶吼盖过了舞台原声。
[击掌]范先生花了两千多块钱买内场票,本是奔赴偶像谢霆锋的精神朝圣,感受25年沉淀的魅力,谁知旁边一位女士比主唱还投入,她的歌声嘹亮得像在进行个人演唱会,跑调的嘶吼盖过了舞台原声。
当范先生轻拍对方提醒对方能小声点,这样影响别人,换来的却是一句理直气壮的“演唱会就是要大声唱的啊!你真多管闲事!”他的追星狂喜,瞬间被浇灭,演唱会里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还有自带坐垫、硕大发型、甚至站立不动的“人墙”挡住视线的事情。
公共空间里,“尽情释放” 和 “互不打扰” 的边界到底该划在哪里?演唱会的热闹非要以牺牲他人体验为代价吗?
范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它捅开了隐藏在演唱会狂热之下的“隐形烦恼”,说白了花钱买票为的是听偶像的原声,感受现场音响的震撼,不是旁边那位“走调麦霸”的嘶吼。
高潮部分跟着哼两句,那是情绪共鸣,可从第一首吼到最后一首那就是噪音骚扰,耳朵直接罢工,这种体验仿佛是你在家里精心布置了一场烛光晚餐,结果隔壁装修队正在震耳欲聋地凿墙,你花了时间和金钱想获得一份纯粹的享受,却被别人的“嗨”瞬间打碎。
除了声音的侵犯,视觉上的堵塞也让人崩溃,有人自带充气坐垫,凭空增高20厘米,直接把后排观众的视线掐死,有人顶着一头硕大的发型,像堵移动的墙,让后面的人全程只能盯着她的后脑勺。
更离谱的是内场最后一排的一对情侣,从头站到尾,无视身后十几位观众坐下的请求,用他们的身影硬生生筑起一道“人墙”,对于个子不高的观众来说这简直是场折磨,前排的人再亲密地头挨着头,都能堵死那一点点看向舞台的缝隙。
本是心心念念的朝圣,最终变成了一场精疲力尽的“社交障碍”,当你的梦想实现方式是建立在剥夺他人体验的基础之上,那份狂热似乎也开始散发变了味的馊气。
然而这件事还有另一面,一份网络投票结果就能让你看到人们观念的巨大差异,近一半的参与者认为在演唱会上放声高歌,天经地义。
他们的逻辑简单明了,演唱会不是高雅音乐厅,更不是鸦雀无声的电影院,它的核心魅力之一就是现场感和互动性带来的“嗨”,如果要求每个人都绝对安静,那还不如回家戴着耳机听CD,音质还更纯粹呢。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偶像在台上卖力嘶吼,看到台下观众像听报告一样纹丝不动,恐怕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你看伍佰的演唱会,粉丝“代唱”那是出了名的,观众的声音甚至能盖过他本人,他都乐得清闲,只负责弹奏和起个头。
这种独特的互动反而成了他演唱会的一大招牌,谢霆锋的歌传唱度那么高,摇滚味十足,粉丝激情跟唱本就是常态。再说了现在很多演唱会,主办方为了避免冷场,还会专门安插“气氛组”,目的就是带动观众互动。
在一个鼓励呐喊、鼓励合唱的环境里去指责某个人声音太大,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说到底这场争论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更像是一场关于“公共空间边界”的拉锯战,一方追求沉浸式的个人聆听享受,另一方则向往互动式的集体狂欢,两种截然不同的追星方式,偏偏要在物理距离如此贴近的座位上发生冲撞。
这背后是“自我表达”和“他人感受”的永恒博弈,你的尖叫或许能让偶像在万人之中多看你一眼,被那束追光短暂眷顾,但你的克制却能让身边素不相识的人,保留一份不被打扰的微笑,在一个情绪高涨、荷尔蒙飙升的场合要求每个人都冷静自持,这本身就有些苛刻,也有些不近人情。
人们开始设想各种解决方案,有人提议主办方能不能设计流程,明确划分出“合唱环节”和“聆听环节”,让大家在规定时间里尽情释放,其他时候则稍作收敛。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干脆设置“静音场”和“跟唱场”,用物理隔离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这些想法听起来有些滑稽,却也精准指出了问题的核心,需求真实存在,但如何调和却是个无解的难题。
一场演唱会引发的争议,不过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当个性化表达被推崇到极致,公共空间的边界感也就随之模糊。
我们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寻找那个平衡点,既能释放最真实的自我,又不至于侵扰到别人的世界。这不仅是演唱会的问题,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课题。
来源:好时光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