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心映日月:丁再献话陆伟德与咏春的十年传承路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8-15 12:21 2

摘要:香港的清晨,总带着咸湿的海风与市井的喧嚣。20世纪80年代的廉政公署大楼里,年轻的陆伟德正整理着文件,钢笔在纸面划过的沙沙声,与窗外偶尔传来的电车叮当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一场与武术的邂逅,将改写他此后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

一、香江缘起,拳心初萌

香港的清晨,总带着咸湿的海风与市井的喧嚣。20世纪80年代的廉政公署大楼里,年轻的陆伟德正整理着文件,钢笔在纸面划过的沙沙声,与窗外偶尔传来的电车叮当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一场与武术的邂逅,将改写他此后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

受父亲影响,陆伟德自幼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清晨的庭院里,父亲打太极拳时行云流水的身姿,仁义礼智信的教导启蒙,唐诗宋词的朗诵传承,砚台里研磨的墨香,都在他心底埋下了对中华传统的敬畏种子。太极拳的柔中带刚,传统的教育,诗词的启发,书法的力透纸背,让他早早领悟到: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外放的张扬,而是内敛的坚韧。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武术交流活动上。当叶问长子叶准的身影出现在会场时,陆伟德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叶准先生演示的咏春拳,没有花哨的腾空翻转,每一个动作都简洁精准,仿佛将力量压缩在方寸之间,却透着无坚不摧的气势。"摊、膀、伏"的手法变换间,蕴含着攻防一体的智慧;黐手时的黏连黏随,展现着对力的极致掌控。那一刻,陆伟德忽然明白,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一种将哲学与力量完美融合的技艺。

此后的日子,陆伟德成了叶准门下最勤勉的弟子。廉政公署的工作结束后,别人忙着应酬消遣,他却拎着拳套直奔武馆。汗水浸透了练功服,磨破了手掌,他却乐在其中。叶准先生常说:"咏春不是打出来的,是悟出来的。"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在拳理的海洋中探索。他会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小念头"的招式细节,会在深夜的灯下研读拳谱里的晦涩字句,甚至在与人交谈时,也会不自觉地用咏春的桩功站稳脚跟。

三十载春秋流转,从青涩少年到中年骨干,陆伟德的生活里始终有咏春的影子。在香港的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他练拳的身影。晨光中,他的马步稳如磐石;暮色里,他的冲拳快如闪电。同事们笑他"为拳痴狂",他却淡然一笑:"这不是痴狂,是热爱。"

陆伟德先生的人生轨迹,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与跨界张力。从香港廉政公署的峥嵘岁月到咏春拳馆的十年坚守,从曾经历的生死考验到如今培育百余名学员的从容,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故事。正如“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对林冲武术地位与责任的写照。陆伟德先生曾任香港十万童子军总教练,“培育后辈”的执着则彰显了陆伟德先生对武术传承的担当——无论是曾经在特殊岗位上守护正义,还是如今在拳馆里传递咏春精神,那份对“责任”与“坚守”的诠释,始终一脉相承。

这种从“锋芒”到“沉淀”的转变,让他的武术传承更具厚度:不仅有技法的精准传递,更有历经世事后对“习武先习德”的深刻践行,这正是他留给后辈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正是这份深入骨髓的热爱,让他在退休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香港,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将咏春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二、泉城结缘,拳馆初创

济南的秋天,总是带着几分诗意。趵突泉的泉水汩汩涌动,大明湖的荷花虽已凋零,却留下满湖的静谧。2010年,陆伟德踏着满地的金黄落叶,第一次踏上了这座被誉为"泉城"的城市。他的行囊里,除了简单的衣物,还有一套心爱的拳套和几本泛黄的拳谱。

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段跨越千里的缘分。退休后的日子,陆伟德常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传统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济南女士李元芳。两人从书法谈到武术,从孔孟之道聊到咏春拳理,越聊越投机。李元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咏春拳的好奇,让陆伟德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几次鸿雁传书后,他们决定见面。

初见济南,陆伟德便被这座城市的底蕴所打动。街头巷尾的泉水,仿佛流淌着千年的故事;古色古香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更让他欣喜的是,这里的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在公园演示咏春拳时,很快就围拢了一群好奇的市民。他们的眼神里,有惊叹,有向往,这让陆伟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很多外国人都慕名去香港找叶准师傅学咏春,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应该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陆伟德常对李元芳这样说。2010年,他正式迁居济南,开始筹备咏春拳馆。

筹备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找场地、办手续、做宣传,每一件事都需要亲力亲为。陆伟德不懂济南的方言,就带着纸笔,遇到不懂的就画下来;不熟悉当地的政策,就一次次跑相关部门咨询。那段时间,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李元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为他打理生活,处理琐事。

2014年的春天,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奔波与等待后,"陆伟德咏春拳术会馆"终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东路詠春堂挂牌成立。开业那天,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媒体的追捧,只有几个山东文旅界和武术行业界领导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道贺,还有独江南特色的狮子舞会前来祝贺,为济南市通常的庆典增添了新节目。陆伟德穿着一身整洁的练功服,站在拳馆的牌匾下,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是对过往艰辛的告别,更是对未来传承之路的承诺。

拳馆不大,只有两百多平方米,却被陆伟德收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着叶问、叶准的画像,角落里堆放着整齐的拳套和木人桩,空气中弥漫着汗水与松香的味道。陆伟德常说:"拳馆不在大,有传承则灵。"

最初的日子里,拳馆的学员寥寥无几。陆伟德没有气馁,每天准时开门,对着木人桩一遍遍地练习,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会有人感受到咏春的魅力。

第一个报名的学员是个叫张强的年轻人。他从小就喜欢武术,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师傅。听说济南开了家咏春拳馆,还是叶准的徒孙授课,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第一次上课,陆伟德没有急于教他招式,而是让他站马步。"马步是咏春的根基,根基不稳,招式再花哨也没用。"陆伟德一边纠正他的姿势,一边耐心讲解。一个小时下来,张强的双腿酸痛难忍,却觉得收获满满。"陆师傅的课,不只是教拳,更教做人的道理。"张强这样评价道。

渐渐地,拳馆的学员多了起来。有朝气蓬勃的少年,有职场打拼的白领,还有退休在家的老人。年龄最大的近60岁,最小的只有6岁。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因为对咏春的热爱,聚集到了一起。

陆伟德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他从不要求学员死记硬背招式,而是注重理解拳理。"咏春讲究'中线原理',攻击和防守都要围绕中线,这样才能最省力,最有效。"他一边比划,一边解释。在他的课堂上,学员们不仅能学到拳法,还能领悟到"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哲学思想。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咏春,陆伟德还常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会讲叶准先生如何严谨教学,会说自己在香港练拳时的趣事,会告诫学员们"习武先习德"。这些故事,让枯燥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学员们对咏春有了更深的感情。

四、咏春战术,守正创新

咏春拳对世界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实战价值的广泛认可:咏春拳以简洁高效的技法、注重实战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武术“重套路、轻实战”的刻板印象,被全球武术界视为“科学格斗体系”的代表之一,影响了现代综合格斗(MMA)等新兴格斗项目的发展,许多MMA选手会借鉴咏春的步法、手法进行训练。

跨文化融合的纽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咏春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练习风格,同时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国家对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陆伟德先生守正创新,独辟蹊径,创造了具有创新套路的新思维。

笔者在参加济南咏春拳馆十年庆典时,曾对陆伟德拳术发表过一个观点,深刻点出了武术战术中“无形之力”的精妙。李小龙的吼哈声,是通过声威震慑对手、调动自身气场的外放式战术,如同惊雷破阵,用强烈的感官冲击打乱对方节奏;而陆伟德先生的冷漠眼神,则是另一种极致——它是内敛的专注与气场的凝聚,如同深潭静水,看似平静却暗藏千钧,既不暴露自身意图,又能以无形的压迫感干扰对手的判断,在心理博弈中占据主动。

两种战术看似相悖,实则同源,都源于对武术“攻心为上”的深刻理解。李小龙的“声”是“动”的艺术,陆伟德的“眼神”是“静”的智慧,一动一静间,展现的正是中华武术中“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哲学内核,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武术战术,从来不止于拳脚招式,更在于对人心与气场的精准把控。

师徒传承的“践行者”,让武术火种生生不息。陆伟德先生深知,武术的传承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师徒合力”的薪火相传。他对待弟子,既有严师的严苛——一招一式必须规范,更有慈父的关怀——从技艺到做人都倾囊相授。在他的影响下,弟子们不仅习得拳法,更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有人开设分馆,有人投身公益教学,让咏春的火种在更多地方点燃。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不仅延续了咏春的技艺血脉,更传承了“习武先习德”的武术精神,让这门古老拳术在代际交替中始终保持生命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者”,让咏春焕发时代活力。在快节奏的当下,陆伟德先生没有固守传统,而是积极探索咏春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他将咏春拳理与健身理念结合,推出适合年轻人的课程;利用网络平台普及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与学校合作推动武术进校园,让传统文化从小扎根。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让咏春拳摆脱了“老古董”的标签,成为年轻人愿意接触、能够理解的生活方式,为传统武术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香江之畔到泉城街巷,陆伟德先生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武术泰斗,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传承的桥梁。他让咏春拳从师门内的秘传,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文化符号;让“传承一万年”的愿景,从楹联中的期许,变成了无数人共同践行的行动。他的贡献,早已刻在咏春拳的发展史上,更刻在每一个被咏春精神影响的人心中。

五、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庆典的喧嚣渐渐散去,陆伟德独自一人坐在拳馆的木人桩旁,陷入了沉思。十年的时光,如同一部厚重的书,记录着他的汗水与欢笑,也见证着咏春在济南的生根发芽。

但他知道,传承之路还很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街舞、瑜伽等时尚运动,对传统武术的兴趣越来越淡。如何让咏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如何让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陆伟德做了很多尝试。他将咏春的招式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推出了适合年轻人的"咏春健身课";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咏春教学视频,让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学习咏春;他还与学校合作,将咏春纳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武术。

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拳馆,他们说,咏春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让人变得沉稳、自信。"练拳的时候,我可以忘记工作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位年轻学员说。

但陆伟德也明白,传统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递。咏春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承和发扬。

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弟子都加入了传承的行列。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学校开展咏春公益教学;他们编写咏春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咏春的历史和文化;他们还组织咏春交流活动,促进各地咏春爱好者的相互学习。

"武术师徒,不只是授艺的关系,更是心与心的相连,魂与魂的交融。"陆伟德常常对弟子们说,"我们要像接力棒一样,把咏春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

如今,陆伟德已经年过八旬,已经成为咏春拳泰斗级人物,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练拳的习惯。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教下去。"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咏春。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咏春在济南,在全国,在全世界都能发扬光大。"我曾有诗为正:

佛山拳脉继真传,

伟德英名播海天。

手擘阴阳藏妙理,

步移正道蕴机先。

授拳不辍培新秀,

立派犹能溯古贤。

冷漠眼神功愈厚,

宗师风范自昭然。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陆伟德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站起身,走到木人桩前,摆起了"小念头"的起势。每一个动作,依然那么精准,那么有力。仿佛在告诉人们,咏春的传承之路,永远不会停止。

从香港到济南,从青春到暮年,陆伟德用一生的热爱与坚守,诠释了什么是传承。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咏春在新时代的传承之路。而那些追随他的弟子们,就像一颗颗火种,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点燃更多人的武术情怀,让咏春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永远传承下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陆伟德和他的弟子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咏春的承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知道,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让咏春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陆伟德先生作为咏春拳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其对咏春拳的贡献与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授,深入到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的层面,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