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生态,容不下病态的年龄焦虑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8-22 21:39 3

摘要:《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舞台上,房主任的自我介绍一开场就引发全场爆笑。这句看似矛盾的话,精准刺中了内娱的年龄焦虑,而房主任的出现更是给内娱上了一剂猛药——贩卖年龄焦虑的毛病该治一治了。

“我是一个五十岁的新人演员。”

《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舞台上,房主任的自我介绍一开场就引发全场爆笑。这句看似矛盾的话,精准刺中了内娱的年龄焦虑,而房主任的出现更是给内娱上了一剂猛药——贩卖年龄焦虑的毛病该治一治了。

反观港娱,其实“房主任”这般反年龄焦虑的样本早就鲜活存在着,众多TVB艺人将年龄活成伪命题。他们的“无龄感”不是人设,而是出于职业化生存和专业精神的本能,是TVB生态下淬炼出的“反焦虑抗体”。

首先要专业,其次都是其次

在TVB的行业生态中,艺人首先是一份需要专业素养支撑的职业,而非依赖青春饭的明星。

对TVB艺人而言,职业精神从不是作为艺人的加分项,而是及格线,是一名专业演员应有的本分。也是这样的本分,让TVB艺人能做到不为年龄而焦虑,只为在每个阶段都能不愧对自己的职业。

曾获得“万千光辉演艺大奖”的周聪在80多岁拍戏时,为角色的完成度多次跪地痛哭拍摄,一句“拍戏就是要下真功夫”,让“万千光辉”的意义具象化。罗兰拍摄《夸世代》时每日工作至凌晨两点,次日清晨七点又准时到场,那年她83岁。拍了几十年的戏,容颜虽变,但她始终坚信着“演员没有年龄之分,只有戏好戏差。”

TVB老戏骨用行动证明:敬业精神从不因年龄褪色。看着这样一群前辈,后生又怎会为年龄而焦虑,又或者说他们怎能为年龄而焦虑?

所以在TVB,专业态度并非老戏骨独有,而是大多艺人身上普遍存在的。

以打戏“杀”出一条路的张振朗,面对高强度的打戏丝毫不畏惧,尽管受伤扎着绷带也坚持拍摄;萧正楠在拍摄《大太监》时,为了真实演绎出落魄的效果跪地真吃泔水,哪怕只是不到1分钟的配角镜头,他也以绝对的敬业对待;胡杏儿在拍摄《肥田喜事》前,两个月增肥40磅,拍摄后又再度减肥,只为能够对得起观众对角色的期待。时过境迁,在面对内地媒体采访她也说:“我很感谢TVB,没有那段经历就没有现在的我。”

而他们在TVB磨练出的本分早已刻在骨血里,不会因时间而忘却,更不会被年龄而捆绑。

看见属于中年人的舞台

除了对于专业态度的绝对重视,TVB能够淬炼出“反年龄焦虑抗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内容表达。

从上个世纪开始,TVB影视作品里的中年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中年人的可能性在不断被塑造。

上个世纪90年代,《陀枪师姐》中朱素娥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我重建,实现了家庭弃妇到配枪女警的蜕变。2023年,现象级的作品《新闻女王》中,张家妍打破“中年女性必陷婚育焦虑”的套路,用职业理想塑造鲜活的中女人设。

眼看着TVB在中年叙事越来越“卷”,越来越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不断涌现。《轻·功》用温情治愈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电影行业老友的友情与自我和解;《香港爱情故事》不回避中年人的狼狈,叩问阶层的困境;《婚后事》赤裸探讨中年人爱情与婚姻的复杂面貌。在TVB的荧幕里中年人的事业、爱情、亲情、生与死都值得被谈论,形形色色的中年人不受限于年龄的符号,拥有着浓浓的“人味儿”说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与此同时,TVB已经不满足于塑造中年角色,而是将目光投向现实,看见那些平凡普通却怀揣梦想的中年人,用一档面向中年参赛者的音综刺破年龄焦虑的泡沫。

在《中年好声音》的舞台上,失去双臂的李金凯在舞台上劲歌热舞,因颜值落选《快乐女生》的黄博重拾自信登顶冠军......他们无一不传达着:无关年龄,无需焦虑,保持冲劲,一切皆有可能。

《中年好声音》就这样冲过了3季,拿下了25.1点的惊人收视,成为了中年人的情绪共振器。不靠抓马的恶剪镜头,不靠年龄焦虑下的颜值竞争,唯有一群拥有梦想的中年人一次次站在聚光灯下,不断书写着成为自己人生主人公的叙事。

如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被时间的刻度规训着,年龄焦虑也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蔓延着。小红书频繁出现的类似话题“25岁是人生的7点半”“30岁存款应该要有多少”“35岁没当上管理层换赛道还来得及吗”,这都是社会时钟规训下真实的缩影,更不必说35岁以上的中年人甚至可能都无法上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黯然失色。

但好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无视甚至试图击碎这样的年龄框架,这时候不妨看看TVB在给时代的启示:中年从不是盛年的尾声,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用专业消解年龄焦虑,奔向属于你的舞台。

来源:Ins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