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凭什么碰瓷成龙?所谓“周星驰年”只是走不出华语圈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8-26 22:31 2

摘要:近几年,受惠于短视频全民普及,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片段,因其脍炙人口的短平快幽默桥段,成为很多网友争相模仿的对象。

近几年,受惠于短视频全民普及,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片段,因其脍炙人口的短平快幽默桥段,成为很多网友争相模仿的对象。

网友还将一些“周氏语录”配上各种BGM,制造出或通透或悲情的效果,让懂哥们总结: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本来吹捧自己喜欢的明星无可厚非,观众有喜欢的自由,但随着吹捧的浪潮不断增大。

很多完全不了解的电影市场的人,以“周星驰年”等为旗号,贬低同时期其他优秀创作者,其中就有成龙。

1992年,因周星驰占当年“15大卖座电影”七个份额,并创下包揽前五名的优秀佳绩。

港媒便将这一年,称呼为“周星驰年”,自此周星驰从“星仔”摇身一变成为“星爷”。

在此,我们先来计算:“周星驰年”票房总计有多少?

不可否认,《审死官》和《家有喜事》都是创票房纪录的作品,票房加一起有近1亿港币。

而整个“周星驰年”的7部电影加在一起,票房是268651211元,约2.686亿港币

其中《审死官》等片,可以再加全球其他华语圈市场,但总额并没有更多。

至于《家有喜事》这类贺岁片,能不能算仅凭周星驰号召票房的电影,还有待商榷。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便加上全球票房。

1992的“周星驰年”总票房,至多3亿港币,换成美元约3800万。

1992年,成龙电影《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在台湾省、北美、日本、韩国、买来西亚、新加坡、欧洲等多地上映。

尤其是在韩国,创下首尔27万次,全韩国83万次观影的傲人纪录。

票房方面,成龙的《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全球票房约5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1992年成龙的单部电影,已经超过“周星驰年”总票房,还多出了1200万美元。

计算完“周星驰年”的总票房,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

排名第二的《家有喜事》,可以说是周星驰领衔主演,但该片毕竟是贺岁片,算周星驰一个人的功劳,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有个强有力的证据是:《家有喜事》的韩国版本,加了一场恶搞《英雄本色》的戏,吸引票房。

原因是当年《英雄本色》在韩国大火,《家有喜事》又有张国荣主演,所以主创团队想到这个蹭热度的办法,吸引韩国观众观影。

由此可见:一旦脱离华语圈,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立马下降。

反观成龙,在“周星驰年”我们只计算了成龙一部电影。

还是在“周星驰年”,成龙另一部电影同时上映,它的名字叫《双龙会》。

不同于《家有喜事》属于群星贺岁戏,《双龙会》是地地道道的成龙主演,毫无疑问。

我们之所以没有计算该片的票房,因为《双龙会》是香港导演总会筹资的片,因此我们没有算它。

那么《双龙会》的全球票房是多少呢?

答案是:超过3000万美元。

如果我们剔除《家有喜事》的票房,可以这么说。

一部成龙为筹资拍的《双龙会》,已经可以单打“周星驰年”了。

事实上,在1992年,即所谓“周星驰年”。

全球华语电影票房亚军:成龙《双龙会》。

全球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成龙《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

如果我们将视角拉后3年,即1995年。

成龙的《红番区》横空出世,全球票房共计9500万美元。

同年的《霹雳火》,全球票房3500万美元,卖个好莱坞版权费,又计800万美元。

更有意思的是,1995年香港电影票房冠亚军,还是成龙。

分别是排名第一的《红番区》,和第二名《霹雳火》。

而那年的周星驰,分别推出了两部《大话西游》电影,和一部《百变星君》。

周星驰三部电影票房,共计8144万港币票房,合计1100万美元左右

不夸张的说:在1995年,香港电影前98名票房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成龙。

更恐怖的是,当时已经47岁的成龙,还未迎来全盛时代。

当时间来到1998年,成龙刚好50岁,正是闯荡的年纪。

成龙再闯好莱坞,《尖峰时刻》拿下2.44亿美元票房。

此后的《上海正午》和《尖峰时刻2》,同样拿下傲人成绩。

尤其是《尖峰时刻》三部曲,更是开创华人在好莱坞主演系列电影的先例。

至此,成龙已不再是单纯的动作演员。

伴随着当时中国国力猛增,成龙更成了中国名片。

而成龙不辱使命,他在众多场合身穿唐装,为中国宣传,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看完票房对比,相信大家会发现,成龙电影有全球票房,周星驰电影“全球票房”的概念,仅是在华语圈。

以《家有喜事》韩国版为例,主创选择的宣传噱头,还是《英雄本色》枪战桥段,要知道这是1986年的电影,距离当时已经过去6年。

用今天的话说,主创们宁可玩个6年前的梗,也不会选择主推任何一个演员。

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在韩国电影市场上,都没有票房号召力,其中包括周星驰。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的表演方式,在华语圈独一档,在外并不稀奇。

不可否认,在华语电影情景下,说“无厘头”三个字,人们想到一定是周星驰。

一旦离开华语圈,此类“无厘头喜剧”和表演方式,在国外早都是人才辈出的局面。

早在1980年、1984年、1986年,电影《空前绝后满天飞》、《家有恶夫》、《笑破铁幕》,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无厘头喜剧典范。

其中《笑破铁幕》一片,到今天仍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常客,至今令人捧腹。

整个欧美市场,以“无厘头”为标签的喜剧,如《反斗神鹰》、《白头神探》等片,名气比周星驰大太多。

尤其是“白头神探”莱斯利·尼尔森,虽年过花甲,演起无厘头喜剧驾轻就熟,惬意松弛。

至于日本电影市场,周星驰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日本其无厘头喜剧发展更早,剧本和表演十分成熟,说周星驰多受欢迎,还谈不上。

归根到底,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的成功,有其根本的局限性。

他的影响力只能在华语圈展开,票房号召力同样只能植根于此,走不出华语圈。

最后,我们想说,本文对比成龙票房和周星驰票房,并不是想在成龙和周星驰两人间,捧一踩一,而是反感很多不明白票房计算的粉丝,只是听娱乐媒体的只言片语,便无脑吹捧自己喜欢的演员,并言语打压其他演员的行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来源:犀利影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