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浩信把制服穿回身上那一刻,TVB高层同时把“男一”剧本塞回他手里,这就是信号:谁才是能救收视的底牌。
王浩信把制服穿回身上那一刻,TVB高层同时把“男一”剧本塞回他手里,这就是信号:谁才是能救收视的底牌。
北上两年,他在内地剧里演刑警队长、军阀副官、商界反派,镜头不少,戏份却碎得像拼图,观众只记得那张脸,记不住角色名。
内地平台要的是流量标签,不是演员灵魂,片酬给得大方,排名却往海报边缘挤。
王浩信清楚,配角再亮眼,也只是别人的背景板,想让人记住,只能回到讲广东话的屏幕。
《学警A班》只有十集,每集八分钟,短得像抖音,却让他重新当回主角。
香港警队第一次拍微短剧,预算不高,话题要爆,选角必须稳准狠:要有人气、要有正气、要能带货。
王浩信两届视帝头衔还在,社交平台一贴预告,点赞两小时破十万,数据比剧集招商PPT更有说服力。
TVB算盘打得响,用短剧试水温,如果点击冲上去,下一步就是给他开30集长剧,档期直接排到明年贺岁。
他肯接,不只因为思乡。
内地市场降温,平台砍项目,演员排队等开机,王浩信去年只拍了两部网络电影,一部至今压着没播。
回巢拍短剧,片酬按TVB标准走,数字比内地少一个零,但他要的是曝光率和话语权。
只要《学警A班》数据漂亮,他就能在合约谈判里加一条:合拍剧必须挂他名字做第一男主,否则免谈。
TVB现在缺能扛剧的男演员,他算准了自己有议价权。
更实际的是,香港影视圈正在抢“爱国题材”红利。
警队、海关、消防,一个个部门开拍宣传剧,谁拿到角色,谁就能在官方活动露脸。
王浩信演教官,穿的不只是制服,是一张直通内地卫视黄金档的通行证。
观众看到的英气,在他眼里是算盘珠子噼啪响:短剧播完,内地主旋律剧组就会递来新剧本,这回角色名字写在标题前,不再排在海报第三行。
42岁的男演员站在分水岭:往前一步,可以像陈豪那样在TVB养老;往旁边一步,可以像林峯那样北上拍合拍剧;往后一步,只能在内地网剧里演爸爸。
王浩信选了最聪明的一条路:用短剧刷存在感,用港味换流量,再拿流量换主角。
制服照一出,粉丝尖叫,广告商已经打电话到经纪人那里问报价。
这波操作唯一风险是:短剧如果扑街,他会被说成“过气视帝回巢也救不了收视”。
但王浩信赌的是平台算法和观众情怀。
十集短剧,三天就能刷完,点击不好可以推给档期,点击爆了就是他个人功劳。
TVB也乐见其成,反正成本低,怎么算都不亏。
下一步,他大概率会出现在明年台庆剧名单,搭档的是刚出炉的港姐冠军,再下一步,合拍剧里他演香港警察与内地联手破案,片头字幕用简体字打出“领衔主演:王浩信”。
那时候,谁还记得他在内地剧里只演了十分钟的师爷?
观众在屏幕前喊“终于等到你”,其实真正被等的是收视率。
王浩信把制服穿回身上,也把主动权穿回身上。
你觉得他这次是真的回家,还是换个更大的舞台继续算?
来源:山中邂逅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