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的最后一周,宗馥莉终于现身。她并没有选择在发布会上大张旗鼓地控诉,也没有召开家族会议博取同情,而是用一场简短却分量十足的专访,回应了外界所有质疑。
2025年8月的最后一周,宗馥莉终于现身。她并没有选择在发布会上大张旗鼓地控诉,也没有召开家族会议博取同情,而是用一场简短却分量十足的专访,回应了外界所有质疑。
她说得很简单:“我不会因为风波改变方向。” 这句话,像是一道钉在风暴口的旗帜,也像是一记锤子,敲醒了那些仍在质疑她的人。
而她这次的“归来”,不仅仅是一次面对镜头的亮相,更是一场围绕着家族遗产、企业改革、公众质疑的全面反击。她为什么整整两个月没有发声?又为何选择在这个节点站出来?这场从2024年延续至今的宗家风波,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4年初,宗庆后突然去世,饮料界的传奇人物生命戛然而止。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估值超257亿元的企业帝国,还留下了三封信托文件、一个18亿美元的离岸账户,和一段并不光鲜的家族往事。
这三封文件,将三位“隐秘”子女推到了台前。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人以“同父异母”为名义,向宗馥莉发起诉讼。
他们不仅在香港高等法院起诉她动用了属于他们的信托资金,还在杭州中院要求确权娃哈哈29.4%的股权。风波至此,已不是争家产那么简单,而是正面挑战这位董事长的合法性与掌控力。宗馥莉并没有马上回应,而是选择沉默退场。
宗婕莉 宗继昌 宗继盛 杜建英
这次沉默并不等于退让,而像是在审时度势。她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以企业家身份”而不是“家族继承人”姿态发声的时机。到了2025年7月,风暴全面爆发。
香港法院冻结信托资产,限制资金流动,并要求宗馥莉对一笔超过100万美元的资金去向作出解释。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称她“掏空娃哈哈”“转移资产”“打压宗家亲人”,甚至连“国有资产流失”都被搬了出来。
宗泽后,即宗庆后的弟弟,也在此时站出来指责宗馥莉“自私”“六亲不认”。他说宗馥莉抢了家族其他人的生意,还雇佣水军塑造“一妻一女”的舆论形象,目的是独吞家产。
这些指控如潮水般冲击着宗馥莉的名声,她一夜之间从“娃哈哈公主”,变成了“家族冷血继承人”。但这场风波背后的核心问题,并不简单。
宗庆后早在2003年就设立了信托账户,并提前规划好了资金分配。每位子女7亿美元,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暗藏玄机。他并没有把所有钱留给宗馥莉,而是试图在“公平”与“控制”之间找到平衡。
宗庆后还留下了一封手写信,明确说明信托资金只分利息不动本金,必要时可用人民币替代美元。这封信成为关键证据,也反映出宗庆后一贯的“把控主义”。
尽管如此,宗馥莉在他去世不久后,提交了《独生子女证》和其他文件,试图确立其唯一继承人的合法性。外界解读为她在“抢跑”,但她的动机值得再看一遍。娃哈哈不是宗馥莉从天上接下来的馅饼,而是她从大学毕业后一步步参与、经营、推动的事业。
她的背景一直被拿来做文章。很多人质疑她的学历,说她就读的佩珀代因大学是“野鸡大学”。但实际上,这所学校在商科和法学领域名列前茅,宗馥莉所学的国际商务专业,正是该校王牌课程。
佩珀代因大学招生处也罕见发声,驳斥了这些不实言论。这场学历风波,其实是对她能力的质疑延伸。很多人并不是关心她读书的学校好不好,而是借口质疑她是否有能力带领娃哈哈走下去。
佩珀代因大学
宗馥莉的改革,从她上任第一天就开始。她取消“论资排辈”,引入KPI考核,把员工薪酬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她不再给所有人“吃大锅饭”,而是强调“谁干得好谁多拿”。很多老员工对此不满,觉得自己几十年功劳被一夜清零,新员工也觉得压力山大。
她还推行股份回购机制,引入绩效分红,砍掉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全面竞标上岗。这些操作,在传统企业里就是“硬碰硬”。很多经销商和员工都感到不适应,外界也认为她“铁腕”、“冷血”。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她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入自己控股的公司,部分工厂也被停产。这些动作,被质疑为“掏空”娃哈哈,把资源转移到她全资持有的宏胜集团。面对这些质疑,宗馥莉在专访中做出了直面回应。
她认为所谓“掏空”完全是误解,商标转移是为了合规,工厂重建是为了提高效率。她指出,宏胜与娃哈哈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支点。
娃哈哈有品牌,宏胜有产能,两者联手才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她没有否认改革带来的阵痛,但也强调企业不可能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她说,改革不是为了个人荣光,而是为了组织进化。
2025年上半年,尽管风波不断,娃哈哈依然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超30%。她投资10亿元引进全新灌装线,升级产线,投放10万台智能冰柜,还推出了20多款新产品。曝光量突破40亿次,年轻群体对这个老品牌重新产生兴趣。
这不是情怀的功劳,而是改革的结果。宗馥莉也没有忽视员工情绪,2024年员工薪资总额增加4亿元,成立“员工维权委员会”,超1500人参与其中。她没有压制声音,而是用机制回应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从未否认家族的存在,但她坚持所有遗产分配必须依法进行。她不愿意用“亲情”来替代法律,不愿意用“让步”去换取和解。她说,企业属于所有为它奋斗的人,而不是某个家族成员的提款机。
她的这一立场,虽然冷峻,但却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尊重。她没有把娃哈哈当作家产,而是当作责任。
随着香港高等法院的禁令生效,宗馥莉需要公开信托账户账目,家族纷争还远没有结束。杭州中院的股权确权案件也在审理中,员工的维权声音仍然存在,宏胜与娃哈哈的边界依然被外界关注。
但可以肯定的是,宗馥莉已经不再沉默,不再退让,她正用行动和改革回应一切。宗馥莉说,她不认同“宗馥莉时代”这个标签。
她更希望外界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转型、正在焕新的娃哈哈,而不是一个靠继承上位的富二代。她的目标,是让这个品牌在新消费时代重新站稳脚跟,不只是情怀,而是实力。
宗馥莉的回应,不是一次情绪宣泄,而是一份战略声明。她站在聚光灯下,不为争吵,不为辩解,而是为了说清一件事:她不会因为风波改变方向。至于未来如何走,风波是否平息,这场家族剧是否还有续集,或许还需时间来验证。但至少此刻,她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信息来源:
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我不会因为家族继承风波改变方向!“定海神针”是坚持做自己,以前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和讯网
来源:博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