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少林寺》4位武术宗师:70年代功夫片巅峰,80后永恒回忆!

好看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6:34 2

摘要:160000000人,1982年,一张电影票几毛钱,少林寺把全国电影院挤爆。今天刷短视频,3秒就划走,可当年有人为看这片子排通宵。四张脸,四把刀,全走了,只剩屏幕里的拳脚还在踢我们的记忆。

160000000人,1982年,一张电影票几毛钱,少林寺把全国电影院挤爆。今天刷短视频,3秒就划走,可当年有人为看这片子排通宵。四张脸,四把刀,全走了,只剩屏幕里的拳脚还在踢我们的记忆。

先说于承惠。

戏里他叫王仁则,戏外醉剑一把,真拿剑尖顶住胸口,人没破皮,镜头没剪。七十多岁还在公园比划,袖子一撩,围观的大爷自动退三步。2015年他把一辈子写的剑谱捐给学校,纸页都卷边,像被剑气吹皱的。

于海,螳螂拳第六代。

十二岁开练,进组先当翻译,把师父嘴里“这招叫摘星换斗”翻译成“镜头从下往上摇”。后来自己上镜,一套剑加螳螂步,剪出来像跳舞,却是真功夫。2023年春天走的,朋友圈刷到消息,第一反应是小时候学他摆螳螂手,手指差点掰折。

计春华,秃鹰专业户。

小时候体弱,练着练着练成闪电。三十多年反派,最后一场戏突然演好人,观众愣是没认出来。2018年他57岁,消息一出,群里有人发“秃鹰没了”,心里咯噔一下,像童年反派突然谢幕。

潘清福,动作导演,南拳全国冠军。

八岁开桩,片场像包工头,吼完演员吼摄影,转头又去帮警察抓小偷。2017年留下一本手抄拳谱,封面油渍斑斑,像刚打完擂台。现在那本子躺在研究所,想看还得戴手套,像摸文物。

四个人,四种死法,同一部电影。

当年看完回家,拿扫把当少林棍,现在扫把用来扫地。电影频道重播时,弹幕飘过“这是我爸的青春”,突然明白,原来被踢飞的不是反派,是时间。

少林寺还在,游客照拍不停。

有人站在塔林前比剪刀手,有人真在找片子里那棵树。树早没了,功夫还在,只是从胶片变成短视频,从电影院变成手机屏。

如果今晚碰巧刷到《少林寺》,别急着划走。

听那声“阿弥陀佛”,想想当年一起挤在露天电影院的邻居,想想第一次觉得中国人打架真帅的瞬间。

那感觉,比4K还清晰。

来源:浅笑静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