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EASON方面不认错、不道歉、没想过挽救措施,直接甩出一条近14分钟的视频,名为“FEARandDREAMS【番外篇】演唱会录制及剪辑视频大解构”推演唱会创意总监朱祖儿出来回应歌迷。
陈奕迅“FearAndDreams巡回演唱会”推出了CD和蓝光碟,口碑翻车了。
争议的因果很简单,新碟上市后粉丝不买账,吐槽CD实体质量差,封面也不好看,以及收音、混音都不理想,甚至还吐槽演唱会视频剪辑不好。
结果EASON方面不认错、不道歉、没想过挽救措施,直接甩出一条近14分钟的视频,名为“FEARandDREAMS【番外篇】演唱会录制及剪辑视频大解构”推演唱会创意总监朱祖儿出来回应歌迷。
这条视频全程固定机位,朱祖儿坐在镜头前全程很傲慢的反驳、辩解,我都没坚持到后面说视频录制的问题,只看了前几分钟,解释音质的部分。朱祖儿的观点很简单:
1、他先拍老板马屁,觉得在这个人人都听流媒体的时代,陈奕迅还花钱出CD很伟大,坚持传统,还提到了黑胶复潮巴拉巴拉;
2、他坚持认为粉丝说音质不好、混音差是因为听音乐的设备不行,执拗的觉得大家是用手机听、手机看,才会体验差,而不是像他在公司一样,用B&O的音箱、大银幕等等;
3、他还把简体字拿出来说,其实潜在意思就是瞧不太上内地歌迷,认为中国香港歌迷(写繁体字)的都很忠诚,没有抱怨。
好了,下面先要不客气的骂这个叫朱祖儿的家伙。
首先,你自负听不进去批评也就算了,但是踩同行就完全没必要吧?他在视频里很傲娇的认为自己做的东西很好,然后强调《get a life》和《DUO》不是他做的,还吐槽《DUO》的封面丑。
这里想说,《DUO》不丑,以及你这次也没有多好吧?另外大家说句公道话,《DUO》和《get a life》的录制音质都要比这次好很多吧?在这里踩踏同行想怎样?这个行业都容不下你、你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了呗?
其次,说音质不好都是手机用户,这一点我就不乐意了。
你也太瞧不起内地歌迷了吧?以我本人为例,先后用了三套系统听了专辑。一套是A&K SP1000加太阳神耳机,一套是琥珀二代分体式耳放配森海塞尔HD650,一套是经典机型索尼D100配歌德RS1,在耳机系统里,我不相信朱祖儿会比我的更好。而且,他提到的B&O不过是音箱里的奢侈品牌,声音素质真的很难评,完全比不上B&W,而且作为专业人士,难道不应该用真力、芬兰之声这一类的监听音箱吗?
退一步说,从解码能力来说,其实现在的手机和专业的播放器也不会有很大差距,很大一部分差别还是在耳机上。但你怎么知道歌迷们都是用蓝牙或廉价耳机呢?这是妥妥的地域歧视吧!
再次,你用简体字来区分内地和香港歌迷,到底是何居心?其实早在《DUO》的时候,陈奕迅就曾被质疑内地演出和香港演出的品质、曲目以及个人投入会有差别,好不容易到了这一次巡回挽回了一点口碑,内地的演唱会虽然没有多达十几首的安可,但至少没有表现出敷衍和不用心,你这样的表达,是想把老板置于何地?
骂完朱祖儿,再来说一下演唱会CD,因为还没有看蓝光碟,视频后面再说。
CD和线上发行曲目一致,分为两张,Disc 1除了开场,收录了从《2001太空漫游》到《今日》15首歌,Disc 2从《梦的可能》到《i'd live it all over again》也是15首曲目。
第一个槽点来了,这样的曲目设计,本身确实缺少诚意。演唱会的碟,大家注重的是现场。特别对于看过某一场或几场的歌迷来说,其实最想要的是没听过的场次的那些随机选择的安可曲目。一共只给30首歌,到底是想怎样?怎么不看看张学友出的碟收录了多少首?不求你把澳门尾场的11首安可曲都收录进来,好歹表示一下吧?还是着急赚钱,尾场来不及混音只能放弃?
再说录音质量。这部分要一分为二。
首先,录制肯定有问题,百分百有问题。
先抛开音色和配乐人声协调性,被广泛吐槽的《2001太空漫游》和后面的曲目混音水平大相径庭。
《2001太空漫游》是肯定有问题的,我用三套系统都听过了,这首歌乐器很多,信息量大,完全没有层次感,都混在一起,听的耳朵非常难受。这和耳机无关,哪怕用单元够大的开放式动圈耳机也是这种感觉。
而且录制素质明显有差距,到后面《黑夜不再来》的时候就很舒服了,当配乐近乎没有,只突出人声的时候整体素质有很大提升。
下一首《人神斗》也是和《2001太空漫游》一样的问题,声音粗糙的都快起毛边了。
但要说不好呢,后面的曲目录音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至少水平不会输于《DUO》。
另一半,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陈奕迅本身。
很奇怪的一点,现场可能是线阵列的舞台音箱,在细节上没有太多呈现,以及现场气氛会影响听感,所以陈奕迅的现场表现非常棒,体验也非常棒。甚至不夸张的说,这次巡回是陈奕迅唱功大成的一轮,也算是陈奕迅近十几年来最好的状态。
然而,听到《当这地球没有花》就觉得不对了。熟悉他现场的都很清楚,不用比录音室专辑了,22年前的《Third Encounter Live》现场的表演都堪称天籁,嗓音纯净、节奏沉稳、声线细腻、发挥极佳,这次呢?鼻音重,嗓音粗糙到都快有了毛边。
听陈奕迅这次演唱会的录音,让我不禁想到歌神张学友近几轮演唱会的CD,也都有类似的问题。混音人声非常靠前,反倒暴露了嗓音的短板。
答案就一个,他们都年龄大了、都老了,嗓子也老了,再也没有当年的状态了。
但区别还是有的,陈奕迅比张学友年轻一些,而且嗓音质感还在。
虽然粗糙了一些,但当我听到第12首《黑夜不再来》时,就已经完全适应并习惯这种声线,开始觉得非常好听。
这里重提一下朱祖儿,他有一点说的是对的,就是用好设备才能欣赏到陈奕迅声音里的细节,包括换气和吞咽的微妙变化,是一种享受了。
来源:光影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