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面浅棕色调的海报上,苏有朋一半低头闭眼,一半侧脸微笑,恰如他此次引发争议的双面性格:一面是追求艺术纯粹的音乐人,另一面是把粉丝分三六九等的明星。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前言·】——»
双面浅棕色调的海报上,苏有朋一半低头闭眼,一半侧脸微笑,恰如他此次引发争议的双面性格:一面是追求艺术纯粹的音乐人,另一面是把粉丝分三六九等的明星。
“这是音乐会,不是合影会。我卖艺不卖身。不爱音乐的人别来了。”2025年8月底,52岁的苏有朋在社交媒体上这番针对粉丝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位从“乖乖虎”一路走红三十多年的艺人,恐怕从未想到自己会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因为一句话陷入如此巨大的争议漩涡。
事情起因于他计划在9月11日生日当天在北京举办的“B-Side”限定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门票分为两档:1500元的VIP票享有优先入场、10人小组合影和亲笔签名海报等权益,而911元的普通票仅限观看演出,没有任何额外福利。
这场音乐会对苏有朋而言意义非凡,这是他演艺生涯中首次尝试Livehouse规模的演出,采用站立式观演模式,旨在实现与歌迷的近距离互动。
音乐会以“磁带B面”为创作灵感,聚焦那些不常被播放却承载真实情感的音乐作品。
从创意来看,确实颇具心思,演出曲目包括苏有朋过往的非主打歌、重新编排的经典华语金曲以及多首首次公开的原创歌曲。
音乐会还分为四个章节,结合音乐、叙事与视觉,由苏有朋亲自参与策划。
然而这场本应充满艺术气息的音乐会,却因门票权益问题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由于VIP票数量有限,很多粉丝未能抢到,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911元的普通票,随后,部分购买普通票的粉丝提出希望也能获得合影权益,毕竟他们也花费了不少资金支持偶像。
这种诉求在粉丝经济盛行的当下并不罕见,很多艺人面对类似情况,通常会委婉解释或保持沉默,但苏有朋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应对之路。
他在个人社交平台直接回应道:“这是音乐会,不是合影会。我卖艺不卖身。不爱音乐的人别来了,枉费伙伴们不计成本地办这个专场。”
这番话立即在互联网上引发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反对者则指责这是对普通粉丝的轻视。
苏有朋那句“卖艺不卖身”的比喻尤其刺耳,让人感觉缺乏对普通票观众的尊重,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回应方式与他多年经营的“高情商学霸”人设形成了鲜明对比。
纵观苏有朋的职业生涯,他一直以认真刻苦、双商在线的形象示人,从“小虎队”中的“乖乖虎”到《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从《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到导演《左耳》的成功转型,苏有朋的星路可谓一路顺畅。
即便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他也能够从80年代一直保持一定热度,其他两位小虎队成员逐渐淡出娱乐圈的同时,他却能在内地拍戏、参加综艺、开演唱会,赚得盆满钵满且口碑一直不错。
正因如此,这次针对粉丝的强硬回应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和失望。
苏有朋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关键在于其内在的逻辑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音乐的纯粹性,声称“卖艺不卖身”,另一方面又为VIP票提供了付费合影的权益。
这种矛盾给人留下“又当又立”的印象,似乎并不是不能“卖”,而是要看价钱是否合适,这难免让普通粉丝觉得,所谓的“爱音乐”也是有门槛的,得用钱来衡量。
许多网友指出,如果真要坚持艺术纯粹性,就不应该设置任何付费合影环节,既然提供了付费合影的选择,就不应该用“卖艺不卖身”来标榜自己。
而随着争议持续发酵,苏有朋在8月29日深夜发布长文道歉,他承认自己因“理想与现实落差冲动发言”,并向因他不恰当比喻感到不适的公众致歉。
在道歉文中,苏有朋试图解释自己的初衷:“卖艺不卖身,措辞不太恰当,但本意想表达的是,我听见你们想听歌的心愿了,请不要只为了我的一张老脸来购票。”
他还分享了过去一年16场巡演后的感悟,表示惊讶地发现有很多歌迷深爱着他早年单飞时期的冷门歌曲。
这些旋律承载着80、90后的青春记忆,当他在别人演唱会上唱起《逃兵》时,粉丝的一句“很遗憾只能在这里听到”深深触动了他。
于是他才决定在生日当天办一场只唱“B面歌”的音乐会,用最纯粹的方式回馈这份深情。
然而,这番道歉并未能完全平息舆论,很多网友认为,道歉文中仍然缺乏对自身矛盾的真正认识。
苏有朋音乐会引发的争议也揭示了演出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门票分级制度,事实上,这种按价格区分权益的做法在演唱会市场中十分常见。
一方面,这种分级可以帮助覆盖高昂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为忠实粉丝提供更多与偶像亲密接触的机会。
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如何让不同消费能力的粉丝都能感到被尊重,却是艺人及其团队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回顾苏有朋的职业生涯,可以说走得相当顺利,从“小虎队”到家喻户晓的演员,再到成功转型为导演,他几乎每一步都踏准了节奏。
但这种顺利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正如一些评论指出,可能正是因为走得太顺,苏有朋慢慢习惯了被粉丝捧着、被市场宠着,逐渐与普通人的感受脱节。
一旦遇到不同的声音,不是想着沟通解释,而是直接硬邦邦地怼回去。
这种心态转变在很多资深艺人身上都能看到,他们最初对粉丝充满感激,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将粉丝的支持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对粉丝提出各种要求。
苏有朋此次事件为所有艺人提供了一个重要教训: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需要格外谨慎,尤其是在与粉丝沟通时更应如此。
同样一件事情,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如果苏有朋最初能够委婉解释场地限制或时间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合影需求,并表达歉意与遗憾,很可能就会获得粉丝的理解和支持。
艺术追求与商业利益并非完全对立,但需要艺人和团队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不应该完全迎合粉丝的所有要求,也不应该轻视粉丝的情感需求。
形象修复需要时间和诚意,对于苏有朋而言,这不仅意味着需要更加注意今后的言行,也可能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音乐和粉丝的诚意。
一些评论认为,苏有朋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过气明星就是过气明星,对自己要有认知。”话虽刺耳,却也提醒所有艺人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忘自己的初心和来路。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看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来源:黄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