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成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生于 1617 年,山西永宁州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灵秀与坚毅,卒于 1684 年,却留下了一段令人敬仰、传颂至今的佳话。于成龙的仕途起点并不高,清顺治十八年(1661),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踏上了出仕之路,
#百家说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成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生于 1617 年,山西永宁州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灵秀与坚毅,卒于 1684 年,却留下了一段令人敬仰、传颂至今的佳话。
于成龙的仕途起点并不高,清顺治十八年(1661),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踏上了出仕之路,开启了二十余年的宦海沉浮。从知县开始,他一步一个脚印,历经知州、知府、道员等诸多官职,最终位至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要职。每到一处任职,他都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政务。在基层当知县时,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亲自走访田间地头,勘察水利,鼓励农桑,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地方才能繁荣稳定。
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三次被举“卓异”。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卓著政绩的有力见证。在黄州任上,他面临着复杂的治安形势,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龙没有退缩,他亲自组织力量,明察暗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剿匪计划。他身先士卒,带领官兵深入山林,与盗匪展开殊死搏斗。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将盗匪一网打尽,还黄州一片太平。他在福建任职时,正逢当地发生灾荒,粮食歉收。于成龙心急如焚,他四处奔走,筹集粮食,组织赈灾。他还减免赋税,鼓励商人运粮入闽,使得当地百姓顺利度过了难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深刻内涵,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百姓们自发为他立碑颂德,传颂他的功绩,那一块块石碑,承载着的是百姓对他无尽的感激与敬仰。
于成龙的廉洁刻苦,更是令人钦佩不已。
他一生为官,却始终坚守清贫。“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他深知为官者手中的权力是百姓赋予的,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他生活简朴,常常粗茶淡饭,身着布衣。在任职期间,他的住所简陋至极,没有丝毫奢华之物。他的家人也和他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儿子前来探望,看到他的生活状况,不禁流下了眼泪。于成龙却安慰儿子说:“为官者当以清廉为本,只要能为百姓做事,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他的廉洁自律,犹如一股清泉,在当时污浊的官场中流淌,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康熙帝赞誉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可谓实至名归。这不仅是对于成龙个人的高度评价,更是向天下百官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着后来者以他为楷模,清正为官,廉洁奉公。
于成龙不仅在政务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擅长书法,其笔墨刚劲有力,犹如他的为人一般,刚正不阿。
他的诗词亦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常常以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与对自然的热爱。在任职直隶和两江期间,他高瞻远瞩,意识到地方文化资料整理和保存的重要性,于是组织编写了《畿辅通志》46 卷、《江南通志》54 卷。这两部通志犹如两座文化宝库,详细记载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远见卓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成龙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廉洁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父母官”,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要心怀百姓,清正廉洁,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出不朽的业绩。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历史的天空下,让后人仰止。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公正、廉洁、为民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
来源:我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