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惊闻琼瑶以自杀的方式决然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享年 86 岁。她在遗书中倾诉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不愿被病痛折磨,期望能保有生命最后的尊严,平静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惊闻琼瑶以自杀的方式决然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享年 86 岁。她在遗书中倾诉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不愿被病痛折磨,期望能保有生命最后的尊严,平静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从心理学层面深入剖析,琼瑶的性格中存在着鲜明的矛盾性。她曾自白,身体里仿若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一个叛逆炽热,一个传统内敛。
这种内在的冲突与挣扎,在生命的终章被无限放大。就如同荣格所提及的人格阴影理论,人内心深处的矛盾面在特定情境下会相互拉扯。
或许,琼瑶在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与疾病的侵袭时,内心的叛逆面促使她想要挣脱传统观念对于生命延续的执着,去勇敢地追寻解脱,而传统面又使她陷入对亲人、对世间的不舍与愧疚之中。
回首琼瑶漫长而又波折的一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生于动荡不安的乱世,童年的她便饱经磨难,跟随父母四处逃亡,甚至险些命丧黄泉。这些刻骨铭心的早期创伤经历,如同烙印般深深地镌刻在她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对生命的独特认知与感悟。
她笔下那些如梦如幻、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历程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叙事。她的第一段婚姻以失败落幕,而与平鑫涛之间那场备受争议的爱情长跑,更是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情感经历,在丰富她创作素材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她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在琼瑶的遗书中,字里行间满溢着对“自由飞翔”式离去的深切渴望。她将死亡视为生命的必然归宿,而非被动地听天由命,在无尽的衰弱、病痛与插管维生的折磨中苟延残喘。“我是‘火花’,我己尽力燃烧过”,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她对生命自主性与尊严的执着追求。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渴望以一种自我掌控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独特而又不失尊严的句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尼采的“超人哲学”,超人并非拥有超能力的个体,而是能够超越传统道德与价值观束缚,自主定义生命意义的人。琼瑶在某种程度上,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种对生命自主性的追求,尽管这一选择充满了争议与痛苦。
琼瑶做出这一决绝之举,是早有预兆的。几年前,平鑫涛缠绵病榻,生命的后期几乎是在ICU度过的。当时平鑫涛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如患尿毒症需插尿管、因失智症卧病在床等,这让琼瑶心痛不已。
她曾为平鑫涛的治疗方式与继子女产生分歧,在无力改变现状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不断加剧。这种对爱人受苦的不忍,成为她内心深处的一道创伤,长期的情感折磨使她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思考。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琼瑶的选择,甚至觉得她绝情。实际上,她是看不下去,一个病人只靠着呼吸机以及插满了各种管子来维持生命,真的太痛苦了。
平鑫涛的ICU生活,让琼瑶目睹了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也让她深刻感受到人在病重时可能面临的尊严丧失。
她害怕自己在年老体弱时也会遭受同样的痛苦,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和生命的尊严,于是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避免这种可能。
琼瑶是很清醒的,尤其对死亡的看法。她认为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归宿,与其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不如以一种自主、自在、自由的方式“翩然”离去。她在遗书中提到,自己不想听天由命,不想在衰弱、生病、插管维生等痛苦中慢慢枯萎,希望能够为自己的生命终点做主,选择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前 40 年提供了正文,后 30 年则提供了注释。”琼瑶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与情感纠葛的篇章,而她的自杀则成为了这部篇章中极具争议性与震撼性的注释。
她的离去,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她所创作的那些经典作品,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青春岁月里的情感世界,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细腻入微的情感描摹,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与观众的心田,成为了他们心灵深处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琼瑶以一种极具冲击力与震撼性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画上了一个饱含争议却又充满尊严的句号。她的离去,令人痛心疾首,却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价值与尊严的深刻内涵。在尊重她个人选择的同时,我们亦应从这一悲剧性事件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让生命在有限的时光里绽放出最为绚烂夺目的光彩。
来源:小六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