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写道:“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它是最后的大事。我不愿任命运安排,也不愿看着自己慢慢衰老。我想为这个‘大事’做主。”她继续说道:“我是‘火花’,我已经尽力燃烧。当火焰即将熄灭时,我选择以这种方式,翩然离去。”
琼瑶的最后告别:她选择以翩然的方式离去
“不要伤心,不要哭,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
这句充满力量的话,是琼瑶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带着她一贯的浪漫与从容。
2024年12月4日,琼瑶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遗体被发现时已无生命迹象,享年86岁。她的遗书提前写好,字里行间展现了她对生命最后一刻的决绝与坚毅。
她写道:“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它是最后的大事。我不愿任命运安排,也不愿看着自己慢慢衰老。我想为这个‘大事’做主。”她继续说道:“我是‘火花’,我已经尽力燃烧。当火焰即将熄灭时,我选择以这种方式,翩然离去。”
琼瑶希望大家不要为她的离去感到悲伤,而要为她的一生而笑。她认为,生命的美丽就在于能够体验所有的情感和感受:爱与恨,喜与悲,歌唱与奔跑,甚至在人世间与众人共度。她相信自己无愧此生,因为这些经历她都曾拥有过。
琼瑶的遗书充满了自信与决心,她鼓励每个读者勇敢地活出真实自我,不辜负来此一生。
有人曾这样说,中国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琼瑶式的,另一种则是现代的速食爱情。琼瑶式的爱情理想化、浪漫且唯美,几乎成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情感指南。而非琼瑶式的爱情,则更加速食和物质,受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为“爱情教母”,琼瑶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一千古谜题,巧妙地融入了她的文字中。
琼瑶,原名陈喆,1949年随父亲迁至台湾,父亲担任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第二年,她进入台北女中。由于战乱的影响,她的学习成绩较差,除了语文科目外,其他科目几乎一塌糊涂,遭遇父母的不理解与冷眼。
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家庭的冷漠让她在孤独中成长。面对父亲因战争而情绪失控的责问,她深深地感受到家庭冷漠带来的伤痛。这段经历成为她后来的创作源泉。
16岁时,琼瑶创作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云影》,然而,她的文学才华并未得到家人和学校的认同,只有一位高中的国文老师对她给予了肯定与鼓励。那时的琼瑶渴望温暖,她爱上了那位教师,但这一段“师生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与舆论,最终让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琼瑶后来将这段经历写入了她的成名作《窗外》,她说:“那段恋情几乎摧毁了我,但也重塑了我。它让我明白,人生中的许多经历都是你必须面对并体验的。”
琼瑶的早年经历充满了波折。她高考落榜,初恋夭折,甚至尝试过自杀。母亲的逼婚也让她感到绝望。就在她最迷茫的时候,26岁的庆筠进入了她的生活。
庆筠是台大英文系毕业的英语老师,起初只是为了向琼瑶的父亲请教文学创作,但很快,二人因共同的文学兴趣而走到了一起。尽管琼瑶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还是在1959年结婚。
然而,琼瑶的婚姻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她的作品渐受欢迎,但庆筠却因内心的不满而沉溺于酗酒与赌博中。那时,琼瑶一边写作,一边照顾孩子,常常泪水浸湿手中的稿纸。
琼瑶在这段婚姻中受尽了情感的创伤,然而,她并没有被打垮,而是继续坚韧地写作。她的成名作《窗外》成为了她情感历程的见证,也让她的名字迅速传遍文坛。
琼瑶的第一段婚姻失败后,她几乎对爱情失去了信心。然而,1964年1月,她突然收到了《皇冠》杂志主编平鑫涛的来信。平鑫涛邀请她参加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并表示许多读者迫切希望见到这位作家。
平鑫涛的出现,改变了琼瑶的命运。在她生活困顿时,正是平鑫涛慧眼识珠,帮助她将作品出版并带入了公众视野。
琼瑶与平鑫涛的初次见面发生在台北,当琼瑶从火车站走出来时,平鑫涛第一眼就认出了她。他轻松幽默地解释说:“我从你的小说里认识了你。”这种默契的相识让琼瑶感到既惊讶又温暖。
此后,琼瑶和平鑫涛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他不仅在事业上支持她,还在琼瑶情感的低谷中提供了关怀与帮助。琼瑶深知,在这段关系中,她并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破坏他人感情的第三者,于是决定主动回避平鑫涛。然而,平鑫涛对她的感情早已悄然生长。
尽管琼瑶劝他放下,但平鑫涛始终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两人之间的关系,渐渐从友情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然而,琼瑶依旧保持着理智,她在一次与平鑫涛的谈话中冷静地劝他放下这段感情。最终,平鑫涛决定放手,而琼瑶也以坚定的决心继续自己的创作和生活。
琼瑶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起伏,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坚持。她通过自己的文字,将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痛苦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深刻影响了无数人的情感世界。
她的故事是坚韧与浪漫的象征,正如她自己所言:“生命的美好,就在于我们能够感受一切,经历一切。”如今,86岁的琼瑶选择翩然归去,如一只蝴蝶,飞向命运的无尽幽谷……
来源:傅叔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