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琼瑶自杀离世,在家中轻生,800多字遗书曝光,不要为我难过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4-12-06 16:31 3

摘要:“除生死外,无大事”,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却蕴含着她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琼瑶的生平,就像她书中的爱情故事那样,既戏剧又引发不少讨论。

12月4号下午一点多,一则消息让很多华人感到震惊,说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家中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

琼瑶留下的遗书,如同她一生的缩影,充满着对衰老和病痛的恐惧,以及对自主选择死亡的坚定意愿。

别难过,别伤心,别为我担忧,我已经轻快地走了。

这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平静的语气下,隐藏着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她不想被动等待命运安排,也不想在病痛中慢慢消磨,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方法结束生命。

“除生死外,无大事”,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却蕴含着她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琼瑶的生平,就像她书中的爱情故事那样,既戏剧又引发不少讨论。

1938年,这位女士在成都出生,4岁那年便跟着家人搬到湖南。后来因为战事,她又和家人搬到了重庆和上海。

她的童年过得挺不安稳的,可能这让她心里总有些不安。9岁那年,她写出了首部小说《可怜的小青。

但这份天赋并没有让她在学业上取得成功,高中时期,她曾多次因考试失利而选择自杀,脆弱敏感的性格初露端倪。

也是在这个时期,她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一位年长她25岁,已婚丧偶的老师的师生恋。

这段不被世俗接受的感情,最终以母亲的介入和老师被解雇而告终。

这段经历,无疑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她日后创作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埋下了伏笔。

高中毕业后,琼瑶正式投身写作,并迅速崭露头角。1964年,她出版了《烟雨蒙蒙》等多部小说,这些作品很快被改编成电影,开启了她的影视创作之路。

琼瑶不仅笔耕不辍,还亲自操刀影视剧的制作,力求把她的作品以最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从90年代的《一帘幽梦》、《情深深雨濛濛》、《还珠格格》系列,到2007年的《又见一帘幽梦》、2011年的《新还珠格格》,琼瑶的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无数人青春的回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琼瑶剧的评价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风靡一时的爱情故事,如今被一些人批评为“三观不正”、“脱离现实”。剧中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些为爱不顾一切的举动,在一些人看来,是对传统伦理的挑战,甚至是对现实生活的误导。

琼瑶的爱情观,正如她的人生经历一样,充满了矛盾和争议。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传统伦理的挑战,以及她与平鑫涛的感情纠葛,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18年,平鑫涛的前妻林婉珍写了一本书叫《往事浮光》,里面说了琼瑶如何插足他们的婚姻,最后取代了她的位置。

这段持续了十年的“三角恋”,再次将琼瑶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别人的批评,琼瑶用岳飞的词句回应道:“为了功名白了头,故乡的松竹都已老去,阻挡了我的归途。”这番话透露出她的无力感,同时显露出她对感情的坚持。

琼瑶的作品,是她内心世界的投射。《一帘幽梦》里紫菱的叛逆和坚持,《还珠格格》中小燕子那股子直爽和勇敢,都看得出来她们对爱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都勇敢热烈,对爱情毫不犹豫,哪怕不顾外界看法,也会为爱付出所有。那时,这种把爱情放第一的理念挺火,对很多人后来的恋爱观念产生了挺大的影响。

但很多人对这种过于美好的爱情观提出了质疑。有些人觉得琼瑶剧里的爱情故事太不接地气,甚至过分美化了那种不正常的感情纠葛。

例如,在《新月格格》中,新月格格爱上了杀父仇人的儿子,并最终与其走到了一起。这种挑战伦理底线的剧情设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琼瑶的爱情观,与其说是“三观不正”,不如说是她对爱情的极致追求。她一生都在追寻着纯粹而浪漫的爱情,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这种追求,或许源于她早年经历的创伤,也或许源于她敏感而脆弱的性格。

琼瑶的作品里,除了爱情,还深入探讨了关于生死的主题。在她笔下,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放松,一种重返。她对死亡的理解,也体现在了她的遗书中。她选择自主结束生命,并非是对生活的放弃,而是对病痛的抗拒,对尊严的守护。

琼瑶的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传承。她的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她的作品虽然有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对推动中国通俗文学和电视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琼瑶的作品,应该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她虽有不足,但也做出了不少成就。她的作品,不仅是娱乐消遣,也蕴含着对爱情、人生和死亡的思考。

琼瑶剧的爱情观,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时,但在当时却引发了共鸣。这体现了大家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

琼瑶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爱恨情仇。她的离开,让这部戏就此结束了。她的一生,既有不少争议,也有不少传奇故事。

她创作出了那些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既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她的选择,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死的新看法。

信息来源:

来源:靳律法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