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留下的遗书中,琼瑶坦然告诉世人:“这是我的愿望,‘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前天最大的新闻,是琼瑶带来的。
据台媒报道,前天下午1点22分许,知名作家琼瑶在家去世️,享年86岁。
在留下的遗书中,琼瑶坦然告诉世人:“这是我的愿望,‘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半年前才刚发文称“要告别社交媒体”的琼瑶,就这样以一种仓促而壮烈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做了彻底的告别。
但琼瑶的离去并不是毫无征兆,早在七年前,她就已经在公开平台坦然谈起了自己的死亡。
2017年,经历了平鑫涛的“拔管事件”之后,琼瑶公开了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
信中,她提到自己的身后事,说到如果自己到了该离开之际,自己拒绝进加护病房、不插鼻胃管、不接受急救措施等,叮嘱后辈绝不能因为不舍她的躯壳,把她勉强留住而受折磨,千万不要因为“生死的迷思”而迷惑。
从《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到《一帘幽梦》,琼瑶的作品陪伴了70、80后的整个青春年代,甚至参与了90后的童年时光。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她笔下的爱情故事感染过,故事里那些生动坚强的女性角色,未尝不是她自我的人生写照。
琼瑶奶奶并非开创了“正视死亡”的先河,自2019年新冠疫情开始蔓延,无数人被剥夺了生命,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死亡之间的距离,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
02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关注,甚至专注于探索死亡与临终的奥秘。
引起死亡恐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年龄、宗教信仰、焦虑度和得失心理等。
比方说,人处于过渡期时往往会更担忧死亡,这些阶段包括4至6岁、10至12岁、17至24岁以及35至55岁。
但其实无论年龄,绝大部分人类非常避讳谈论死亡,甚至为了不说出那个字,想出了很多替换的词:“人走了”,“人没了”……
我从来都不喜欢“没了”这个词,它仿佛在说,我们走过人间,无论生前留下了多么深刻而又鲜艳的痕迹,都会因为死亡而被永远磨灭。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夫·格林伯格、谢尔顿·所罗门和汤姆·匹茨辛斯基共同提出了著名的「恐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当人类想到死亡时,总会感到害怕,这也让大脑立刻做出反应,寻找能带给自己安慰,让自己安全的东西,以此对抗这种无力感。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提到了「死亡焦虑」这一命题。
他认为,死亡恐惧是焦虑的主要来源,而这种恐惧大概分为三类:
一类是恐惧死后的情形;二是恐惧临终的情形,三是恐惧生命的终结。
前两种其实只是和死亡相关的恐惧,第三种才是更核心的死亡恐惧,关乎结束、消亡和毁灭。
人们害怕生命的脆弱、害怕衰老、害怕被遗忘,对于“死亡”二字讳莫如深,再次加重了对它的恐惧。
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许多人到最后忘记了自己会死,自己的父母爱人也会死,等到死亡突然来临的那一刻,手足无措地留下一堆遗憾。
我们总是习惯把活着当作生命的一切,却忘记了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一味地否定死亡的存在,只会加剧我们对它的恐惧。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提到了荣格曾经做过的一个梦:
茫茫黑夜中,他迎着强风,护着一盏小灯缓慢地往前走。转头一看发现身后有一个巨大的黑影,尽管害怕,却有着清晰的念头:必须把灯火保住。梦醒之后,他才想到,那个黑影不过是自己的身影,那个小灯是自己的意识,是我们唯一的光。
“人认识自己最大的障碍是只看到‘我’是什么,却看不到‘我’不是什么。”我们的健康是生病的一部分,我们在死亡的阴影下活着。
欧文·亚隆有一句话,“虽然肉体上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
由于死亡认知而产生的焦虑,其实都是非理性的。在人世间,生死是相隔、惊恐的。
我们担心死亡,大多数时候是对于未知的恐惧。
03然而,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父母、亲朋好友的。
也许在死亡面前我们是被动的,但是面对死亡时,除了否认,也可以选择死亡接受的积极态度。
第一,试着记录你每次想到死亡的情况。
应对死亡恐惧,首先要清楚这种恐惧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影响程度多大。
我们往往无法立刻意识到激发恐惧和焦虑的环境因素或原因,所以记下当时的情况,才能更好应对。
先问问自己:“当我感到害怕或焦虑时,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出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但可以从基础做起,回想过去几天,尽可能写下死亡想法出现时发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当时你在做什么。
第二,掌控生活,不如规划人生。
当我们费尽心思想要掌控生活时,常会因为意料之外的事情而倍感失望、沮丧和焦虑。
与其这样,倒不如学会放松,不要对生活把控得太死。当然,你依然可以制定计划来引导人生,但要给意料之外的事情留点余地。
第三,感兴趣,便大方与他人探讨死亡。
敞开心扉,说出恐惧总归是好的。说不定别人也有过这样的担忧,可以分享些他们克服恐惧的经验。
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自己对死亡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对方你已经担忧多久了,有什么伴随出现的行为。
最后,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哲学家的书籍,来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死观。
比如,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观念。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减轻人们的痛苦,人们的痛苦则来源于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
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产生的恐惧,以及无法获得永生的绝望,影响了人民享受生命的欢愉。这种死亡恐惧很多时候都是在无意识层面,经过伪装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通过阅读更多哲学家直视死亡,即对死亡保持觉知的认识过程,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来源:珊瑚娱乐精选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