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琼瑶去世,我发了篇文。看到留言里又有人提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琼瑶作品三观不正,荼毒心灵。
琼瑶去世,我发了篇文。看到留言里又有人提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琼瑶作品三观不正,荼毒心灵。
《一帘幽梦》和《新月格格》中这两句“经典台词”,早就被网友骂了多年了。
再加上琼瑶个人情史里的“小三上位”,二者结合,为她带来的滚滚骂名,足以与她创造的事业宏图分庭抗礼。
有人言之凿凿,称自己就是因为读琼瑶小说,才成了恋爱脑,吃尽了婚姻的苦头。
几年前,我的公众号还有人留言,称自己特意从国外回来,要起诉琼瑶,向她索要精神赔偿。
坦白说,琼瑶小说是通俗文学,它的价值和深度,远远不能与名著和严肃文学比肩。
但要说它毒害了多少人,我觉得这口锅未免太大了。
如果读个琼瑶小说就能带坏三观,就能成为恋爱脑,那我完蛋了。
我初中开始读琼瑶,尤其十五六岁那几年,几乎读遍了市面上能读到的她的全部作品。
要按“毒害”来说,我妥妥属于中毒最深的那一波,最应该是恋爱脑,当小三,遇渣男,经历泼天狗血。
事实是并没有啊。
那到底是哪些人,被琼瑶小说毒害了三观,毁掉了一生?
有人说琼瑶作品毒害少女,尤其是文艺少女。
我这个昔日的矫情文艺少女,特别想说一句:文艺少女并不是因为读了琼瑶才成了文艺少女,而是因为骨子里就是文艺少女,所以才会在被琼瑶作品吸引。
我们的同龄人里,也有人完全对琼瑶不感冒,逼着看都看不进去。
作为一个青春期里疯狂读过的琼瑶的人,我承认读琼瑶,是对爱情观有影响的。
这种影响本身,大不到塑造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他整个人生的程度。
如果能到这种程度,也一定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多厉害,而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就缺失精神主导,这种空洞早在他多年的成长经历中就已经形成。
就拿一直被诟病的恋爱脑来说吧。
我一直认为,少女时代的恋爱脑很正常。那就是一个渴望爱情,迷恋爱情的阶段。情窦初开,青春萌动,爱情,就是天大的事啊。
但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我们走过那个阶段,就会知道琼瑶作品有它的局限、有它的不切实际。
能分得清作品和生活,能分得清幻想和现实,这就是自我功能成熟的标志。
如果一个人一直恋爱脑,说明她的自我功能停滞在了那个阶段,人格没有向前发展。
那也不是因为哪个作家,哪部小说。而是因为她在生命早期没能与父母或重要抚养人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导致她只能向外部寻找,不停试图用外部的恋爱关系填补内心依恋关系的空缺。这就是恋爱脑的真相。
有人说是因为沉迷言情小说才成为恋爱脑的。
但沉迷,是因为内在精神空洞,自我功能不足,缺少内核凝聚。
80年代是沉迷小说,90年代是沉迷电视,现在是沉迷网络和手机,本质都是一回事。
清醒的人都明白:一个不断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人,不会轻易沉迷,不会那么容易被谁带偏,也不会轻易被谁毁掉。
爱情这东西,在文学史上,本就被歌颂了千百年。
琼瑶作品的影响力巅峰是80、90年代。
在那个相对保守的时代,人们在琼瑶小说里打破了情感禁锢——爱情,原来可以如此浪漫,如此痴狂。
放到现在,这些内容当然是过时的。
别说痴迷爱情了,现在连谈及爱情都成了耻辱。当下互联网上最火的金句是:只求荣华富贵,不求一丝真情。
现在整个社会对感情的言论,是两个极端:
要么就是造梦,霸道总裁爱上我。
要么就是厌男,不婚不育保平安。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游走在这两个极端里。
因为成熟的人格是有弹性的,会调节自己在情感和现实中的位置,达成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人不可能只活在感性里,那就是幻想。
人也不可能全活在理性里,那就是机器。
即使我早已不会再读那些爱情至上的琼瑶小说,但我也永远无法认同那些贬低爱情、蔑视真心、把感情当工具去获得“高嫁”或“阶层”的言论。
昨天还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
你看,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因人而异,千人千面。
我当年,因为读琼瑶小说,爱上了唐诗宋词。很多书名,都是出自诗词。
《一帘幽梦》出自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水云间》出自李煜的“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烟锁重楼》出自李清照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碧云天》出自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彩云飞》出自李白的“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心有千千结》出自张先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这些,一直对我影响至今。
我当然不是要为琼瑶小说正名,更不是推崇。
那些内容,的的确确过气了。
曾经的千百年里,女人赖以生存的只能是爱情。
但现在,我们已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世界,爱情,只是这世界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进入了低欲望时代。
动辙伤筋动骨的爱情太累,耗不起气血,大家更想戒掉嗔痴,无欲无求的活着。
琼瑶作品固然可以被吐槽被诟病,而当这个时代不再相信爱情、不再需要爱情的时候,又让人觉得心中凄然。
来源:谈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