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琼瑶,台湾人看到了家国情怀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4-12-07 09:54 3

摘要:讲到“琼瑶”这个名字,当年在青年学生中间曾经流行“男读金庸、女读琼瑶”的风潮,如痴如醉地“读琼瑶”,可以说是当时年轻女生之间最“潮”的事。而她几部搬上电视银幕的作品,不仅风靡了海峡两岸的读者和观众,并先后捧红了一众女星和男神。随着琼瑶骤然离世,跨越半多世纪的传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琼瑶】

最近宝岛接连凋零了两位文艺界的泰斗级人物,一位是有“华语流行音乐教父”之誉的刘家昌,另一位则是“言情小说开山鼻祖”的琼瑶。

讲到“琼瑶”这个名字,当年在青年学生中间曾经流行“男读金庸、女读琼瑶”的风潮,如痴如醉地“读琼瑶”,可以说是当时年轻女生之间最“潮”的事。而她几部搬上电视银幕的作品,不仅风靡了海峡两岸的读者和观众,并先后捧红了一众女星和男神。随着琼瑶骤然离世,跨越半多世纪的传奇也划下句号。

上自习偷看、被窝里打手电筒也要看“琼瑶”

琼瑶过世,不仅是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也勾起了台湾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琼瑶小说流行的年代,正值台湾“戒严”时期,政治气氛严肃,而民风又相对保守纯朴,男女情爱的故事情节在升学主义的社会环境中被视为洪水猛兽,家长、老师、学校教官们自然也就严格“查禁”琼瑶小说,少女们只能想方设法地偷摸着看。

作家瞿欣怡称,自己小学6年级时就已经在租书店看完所有能租到的琼瑶小说,还要提防着不让家长发现;台湾媒体人吕文婉也分享了自己看琼瑶小说的经历,从初中时就重度沉迷,每部都没错过,上晚自习都要放在练习册下趁老师不注意时偷看,如果在学校没看完,也要悄悄带回家躲在被窝里拿手电筒看。

琼瑶对台湾文坛的影响是深远的,台湾作家张曼娟称,15岁时已读遍琼瑶所有作品,并尝试模仿琼瑶的文笔,成为日后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养料。

在那情窦初开的青涩岁月里,琼瑶书中描绘的种种情节,恰好贴近了青春期女性向往爱情、敏感且复杂的心理,琼瑶小说就在“屡禁不止”下默默培养出了大批忠实粉丝。

琼瑶电视剧走入家家户户

相较于过去只能在学生之间小范围偷偷传阅的小说,台湾电视机的普及也直接促成“琼瑶”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1970年代的台湾,随着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迅速突破六成,台视、中视、华视等电视台相继成立,进入“三台鼎立”时期,收视户增加,也促使各种电视节目、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嗅觉敏锐的电视台发现收视率与广告收益划上等号,琼瑶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也就水到渠成。此时琼瑶的创作路线,也从原先单纯的男女情爱纠葛,转换为控诉封建礼教的约束与批判社会阶级固化上,让社会大众相对更能接受。

1990年,由刘雪华、张佩华、马景涛主演的《雪珂》在台湾中视播出,剧中描述清末民初一个王府格格与平民奶妈之子相恋却被狠心拆散的故事。虽然剧里充斥苦情虐恋等为人诟病的元素,但在旧社会跨越身份与社会阶级相恋、私奔,却也体现出琼瑶尝试在文学作品中彰显小人物挑战旧社会秩序的勇气。剧中角色“小雨点”由当时只有10岁的金铭饰演,由她演唱的主题曲《小雨点》还登上当年台湾流行歌曲的排行榜,磁带发行量甚至超过20万。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作为1992年台湾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歌手高胜美的一曲《青青河边草》唱出了同名剧中的缠绵悱恻。音乐旋律一出,我至今都还能跟着哼上两句;而剧中“大少爷爱上乡野村姑”的剧情设定,也可以看作是今日“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开山祖师。

1993年《梅花三弄》首部曲《梅花烙》开播,讲述民间卖唱女子与亲王府贝勒相爱,并融入“狸猫换太子”的狗血剧情。尽管我当时只是个8岁的小男孩,但每晚8点钟仍与家人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甚至还曾为了提前知道剧情,特地跑到隔壁便利店的书架上偷看小说后续情节,“提前剧透”给家人。陪着妈妈、姐姐一起看琼瑶剧,也成为我珍贵的童年回忆。

再转型:大众喜剧与家国情怀

由于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返回大陆家乡探亲,两年后亦开放影视作品赴中国大陆取景,琼瑶也成为第一个组织剧组前往大陆拍摄的台湾影视制作人。此后,几乎所有的琼瑶电视剧均在大陆拍摄,也有大陆演员参与演出。

根植于从小受的教育和中华文化熏陶,虽然琼瑶的创作依旧是以感情戏为主,场景却不再只局限于台湾都市情景,或者“客厅、餐厅、咖啡厅”的“三厅”中,而是在大陆实地取景所创作出来的清宫戏、清末民初以及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与剧本,这些尝试与突破都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例如1998年开播的《还珠格格》第一部,其不落俗套的人物设定,赵薇饰演古灵精怪的“小燕子”形象,屡屡以诙谐逗趣的方式打破皇宫大内的庄严肃穆氛围,而“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容嬷嬷针扎紫薇”等剧中台词或场景,至今仍是两岸网民不断进行二次创作的网络哏。

除此之外,由于琼瑶自小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随家人颠沛流离来到台湾,她深知战争的残酷与老百姓的流离失所,于是在原有作品《烟雨濛濛》上进行修改时加入了自己的家国情怀,让《情深深雨濛濛》从儿女情长、批判旧社会,进一步升华至刻画小人物面对国家民族陷入危难时所做的努力。

比如剧情推进至八一三松沪会战时,面对日寇叫嚣着“三月亡华”,剧中何书桓、杜飞、陆尔豪、陆如萍等人并未沉溺于小儿女的情情爱爱中,反而勇敢跳出舒适圈、展现出中国人的血性,义无反顾地投身至抗日战争中,成为战地记者或者战地护士,这也是过往琼瑶电视剧中较为缺乏的视角。

重新看琼瑶

今天许多人批评琼瑶的作品存在“三观不正”的问题,诚然,其早期小说多沉浸在男女间的爱恨情仇中,但琼瑶后来的创作思路抓住了时代脉动,在台湾经济起飞、社会阶层流动方兴未艾时迅速做出调整,转为主张自由解放、批判旧时代的封建礼教。

当台湾刚刚“解严”、两岸关系融冰趋缓时,她大胆“西进”,开创了两岸影视界合作的先河;同时将个人经历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在剧本里体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怀与思考。跨越半世纪的创作历程,“琼瑶”早已成为华人世界举足轻重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还珠格格》片头曲《当》早已脍炙人口,而琼瑶的遗书也称自己走的潇洒、“翩然”的去了,同时还希望年轻世代要把握青春年华,勇敢活出强大的“自我”。如此看来,琼瑶的洒脱与金庸武侠的快意恩仇,还是有几分相似呢!

来源: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