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上世纪60年代,琼瑶刚刚和平鑫涛合作,靠着15%的版税收入,日子过得比从前宽裕多了。可要说买房,对她来说,是件天方夜谭的事。
“你买房子吧!”平鑫涛拍着琼瑶的肩膀,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琼瑶怔住了,嘴里冒出一句:“买房?我从来没想过!”
那是上世纪60年代,琼瑶刚刚和平鑫涛合作,靠着15%的版税收入,日子过得比从前宽裕多了。可要说买房,对她来说,是件天方夜谭的事。
她甚至想都不敢想,毕竟,写作的收入太不稳定了。
但平鑫涛却信心满满。他拍拍她的肩膀,语气坚定:“你行的!你的才华,就像一座金矿。买房不仅是安身立命,更是给自己一个安全感。”
这一句话,像一根火柴点燃了琼瑶的“买房梦”。
她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了。
在平鑫涛的帮助下,琼瑶当时住进了一栋位于台北敦化路的豪宅。明亮的落地窗,宽敞的客厅,还有佣人帮忙打扫,一切都让她感到满足。
相比之前那个和庆筠一起住的小农屋,这里简直是天堂。那时候,她和庆筠还在为了生计奔波,一边带孩子,一边写稿。
生活的艰难、《窗外》小说的发表,让两人渐渐产生了裂痕,最后分道扬镳。
经历过那段灰暗时光的琼瑶,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稍微喘口气的地方。但即便如此,她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房子是租来的,什么时候房东一句话,就得搬走了。
平鑫涛显然看穿了她的顾虑。于是,他开始劝琼瑶买房。
“琼瑶,你的未来一片璀璨,买房只是一个起点。”平鑫涛的话语里充满了鼓励。
他不仅帮忙选房,还为琼瑶算了一笔账。
15%的版税收入,完全可以支付首付,剩下的贷款也能通过写新书慢慢还清。他甚至还帮她规划了一条“写作-赚钱-还贷”的闭环。
琼瑶听着听着,心里开始热乎了起来。她惊叹于平鑫涛的眼光,他不仅是个出版商,更是个懂生活的“实干家”。
“你可以飞得更高!”平鑫涛的这句话,让琼瑶彻底下定了决心。她不再犹豫,立马签下了一套四层公寓中的其中一间。
但平鑫涛的“催促”并没有到此为止。他继续鼓励琼瑶:“既然父母没地方住,不如再买一间,打通两间,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琼瑶笑了,她觉得这个男人简直就是个“马达”,不断给她加油、打气,推着她向前冲。
结果,她真的买了两间公寓,并把它们打通,专门为父母腾出一间房。
买房只是平鑫涛对琼瑶“人生规划”的第一步。很快,他又有了新的提议——把琼瑶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平鑫涛告诉她:“有些人不喜欢读文字,他们喜欢看电影。改编电影不仅能让更多人认识你的作品,还能赚取额外的版权收入。”
琼瑶刚开始犹豫,担心电影会破坏小说的原有魅力。但平鑫涛却用一种“笃定”的语气安抚她:“你的文字本身就有生命力,电影只是让它们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在他的鼓励下,琼瑶卖掉了《追寻》和《哑妻》的版权。当她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到自己的故事在大银幕上呈现时,那种感动无法用语言形容。
她发现,原来自己的作品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打动观众。那些纠结的爱情、深刻的情感,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也正是从那时起,琼瑶对“影视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来《还珠格格》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琼瑶曾说,她和平鑫涛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
她是一个“梦幻家”,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把现实美化到不切实际。而平鑫涛则是一个“实干家”,喜欢把梦想变成现实,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走。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的互补,他们才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搭档。
琼瑶写小说,平鑫涛帮她出书;她沉醉在虚幻中,他却用现实为她铺路。他们像是两块拼图,缺一不可。
琼瑶的买房故事,不仅是她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让我们看到了梦想与现实如何融合。
她从一个不敢想买房的“文学少女”,变成了拥有两套公寓的作家。这背后,平鑫涛的推力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琼瑶自己也迈出了那一步。
正如平鑫涛所说:“你最大的财富,是你还很年轻。”
无论是买房,还是创作,琼瑶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肯努力。
这样的故事,或许也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在面对生活中的“第一步”时,你是否也曾犹豫不前?是否也需要一个“平鑫涛式”的推手?
梦想不怕大,怕的是你不敢开始。
琼瑶的经历证明了,只要去试,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竹影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