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地狱》近日正式公映,以冷门殡葬题材撬动1.22亿港币本土票房,再度刷新纪录,成为中国香港影史华语片票房冠军。
《破·地狱》近日正式公映,以冷门殡葬题材撬动1.22亿港币本土票房,再度刷新纪录,成为中国香港影史华语片票房冠军。
艺术是现实的折射,《破·地狱》口碑大爆,背后源于当今香港暗流涌动的时代情绪。
《破·地狱》以道教的丧礼科仪法事“破地狱”为外壳,翻看人心人性的辩证内核,展陈着新与旧的优劣。而“东方之珠”香港,也正试图完成一场挥别旧日社会桎梏,大踏步迈向前路的“破地狱”。
在电影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革命的香港。
© 视觉中国
香港给我们的印象,很多来源于港片。因坐拥沿海地理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它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枢纽。从香港出发,四小时内便可飞抵各主要亚洲市场,五小时内可达全球半数人口的居住地。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来看,香港的发展史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几乎一脉相承。其诞生、成长、崛起、变迁,几乎完整呈现了一个现代化的全过程,而它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又几乎都是被困境和危机倒逼出来的。
© 视觉中国
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凭借拥有世界级天然良港——维多利亚港的优势,以及英国推行的相对自由的经济政策,作为自由港,逐渐发展成为远东地区重要的贸易和金融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与国际沟通重要门户和“桥头堡”,香港又在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视觉中国
作为特殊的东西方文明板块碰撞的历史产物,香港在文化发展上同样走在了前面。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在香港终年不断,展示这座城巿的多姿多彩、活力澎湃。
每年3月,巴塞尔艺术展为上万访客带来逾30个国家的优秀艺术作品。香港艺术节、中国戏曲节、法国五月艺术节以及Clockenflap音乐艺术节亦享誉海内外。
© 视觉中国
在摩天大楼、车水马龙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生长,形成了香港华洋交错的多元气质。实现商业化与现代化的另一面,香港却又充斥着新与旧的“割裂感”。
不少内地游客第一次去香港时都会忍不住感叹:香港为什么这么“破”?和老港片里呈现出的纸醉金迷的世界相去甚远。
一个城市的外观,经过百年风雨的风吹雨打,显得破败在所难免,这是自然现象。但香港更多的“破旧感”,则是来自于被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习俗渗透的,一个向内桎梏的香港。
电影《破地狱》剧照
因为没有“破四旧”的历史,许多传统习俗和观念在香港得以保留。粤语、粤菜、粤剧,乃至建筑风格、传统艺术等各个方面,皆清晰记录着岭南文化在香港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且蓬勃发展的历程。
香港的嫁娶仪式仍保留着诸多古老的元素,丧葬仪式同样丰富而庄重,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范,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如守灵、祭祀等,在香港的家庭中依然被认真践行;南音的悠扬旋律在香港的街头巷尾、社团活动中时常响起……
电影《破地狱》剧照
但在无加分别的文化留存中,也包括了一些无思般对教条严令执行的封建迂腐。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在谈论香港社会的特质时曾感叹:
“生活在香港其中最大的一个嘲讽,就是这个看起来超级摩登的大都会,其实仍然有某种地方农村的一种感觉,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保留了一个前民族主义时代的华南华人的生活状况。”
电影《破·地狱》剧照
一“旧”一“新”的割裂感在《破·地狱》中更是激烈碰撞于生死这件“人生大事”——比如行业老人总喜欢将“行内人”和“行外人”挂嘴边,爱拿“祖师爷规则”来解释、怒怼,以及限制一切“规则”外的事情发生。
比如会不假思索地将“女人肮脏”当作真理,然后拒绝女人参与一切仪式活动,甚至连女人的衣物也不能触碰任何一丝的行业物品。
又比如在家庭观念上,遵循传统的家族传承和长辈权威模式,破地狱执业者就多为家族传承,且传男不传女……
电影《破·地狱》剧照
安小庆曾借“疯女人”意象,以香港的一些女性公众人物为切入点,写了《香港阁楼上的疯女人》一文,探讨了香港社会中的女性困境与挣扎。她如此记述:“‘东方阁楼’的集大成者,便是香港……一间四面通透的阁楼,长久地悬垂在国际自由贸易港、世界金融中心、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香港的上空。”
“阁楼”里住了谁?是那些“疯女人”,也是长久以来香港坚固的父权和男权社会系统性物化、侵害、剥削和消费女性的积习。所谓“疯癫”,并非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像是一种文明产物,被置于空中的透明阁楼里示众、展演,也成为这个摩登都市最大的反讽。
尽管香港曾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但中华文化的根基始终未被割裂。即便放眼全球,香港亦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堪称中国最大的唐人街。
© 视觉中国
《破·地狱》故事背景设定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旧区——红磡,这里正是香港殡葬文化的代表性地域。
红磡与颇具盛名的演唱会圣地红磡体育馆仅一街之隔,加之区域内有大型交通枢纽,散布着热闹商场与民居,人气很足。无论是红馆里开演唱会,还是殡仪馆中“破地狱”,“都在唱歌跳舞”。
© 澳大利亚摄影师 Peter Stewart
这种特别的城市景观,触动着《破·地狱》导演陈茂贤的神经:“这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相似性,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次旅程,旅程完结的时候就要下车去转车。”
他曾表示,悲喜交杂、行止中转的红磡,恰是电影《破·地狱》所希望表达的人生奥妙的一种缩影。
如今,破地狱已成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港经历多代人的传承后,仍会在一些葬礼或盂兰胜会等特定场合中被实践和应用。
© 视觉中国
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这里特指广东南音,有别于福建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种以广府话表演的传统曲艺,始于清末。
最初的演出场所多是茶楼、酒馆、私人寓所、风月场等。除了娱乐,南音也有一定的教育及传播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多为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
20世纪初,南音在香港尤为风靡。在没有唱片、录音带的年代,南音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影片中,文哥与道生化干戈为玉帛,两人在酒楼对唱《客途秋恨》,声声南音忘年交心,就此成为正式的搭档。
电影《破·地狱》剧照
由于社会变迁,南音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难以吸引新一代的拥趸。
面对南音的没落,《破·地狱》将南音唱词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从原本的“思娇情绪”扩充到生离死别,或许也为传承与保护这一传统小众的说唱文化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 视觉中国
不仅仅聚焦于殡葬行业中的表象,《破·地狱》也透过一次次葬礼,深入探讨了东亚家庭众生相,既有重男轻女的代际问题,也有父辈世代相传的情感伤痕。
在电影里,道生,代表的是独立、自主的新型家庭观;文哥,代表的是封建迂腐,以父权为主导的家庭观。
电影《破·地狱》剧照
东亚家庭的父权结构,往往要求男性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影片中,看似拥有一切的郭志斌,顶着长子和技艺传承者的“福气”头衔,却不愿继承家族事业,成为一个“好师傅”。
表面上,男性似乎享有更多的选择权与自由,但实际上,生活在香港这种物价全球领先的城市,男性的疲惫与困境也无处不在。
电影《破·地狱》剧照
这种文化制度下,女性更是处于劣势。女儿郭文玥因父亲坚信“女人天生不干净”而不被认可,直至父亲临终,都从未得到过一句赞扬。
在社会的期许与偏见的双重压力下,这种情感的压抑与错位,正是许多东亚家庭中“原生痛”的核心。
电影《破·地狱》剧照
对家庭规则的重视,诞生了中国几千年的家族和宗族文化,大小祠堂也曾经遍布内地大江南北。
高楼林立间,香港宗族祠堂随处可见,其宗祠文化,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唯一传承和保存的孤例。
© 图虫 Aleksandra
香港第一大姓氏家庭——新界邓氏,属香港五大家族之首,而“邓氏宗祠”正是香港现存最大的祠堂。据邓氏族谱所载,宗祠由五世祖邓冯逊兴建,至今已有逾700年历史,其势之浩,其史之明,均非一般宗祠可比。
因而,香港把屏山等地的宗祠辟为文物胜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宗祠至今仍被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也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村族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
© 视觉中国
不仅是祠堂祭祀,香港文化对拜神文化同样“情有独钟”,很多香港人的家中都有供奉神像,关公像是最常见的。每逢初一、十五,各大寺庙更是人头攒动,尤其是农历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争相抢头香,成为香港贺岁习俗之一。
《破·地狱》引发的轰动现象,引出了关于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通过传统的民俗来讲述香港这座城市在当下时代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创作者对“破局”的期望,而如今的香港,也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
电影《白日之下》剧照
文学和艺术是时代的折射。近年来,众多港片纷纷跳出动作、犯罪题材的“舒适圈”,趋向多元发展,不仅有《明日战记》等科幻题材的突破,也有了《年少日记》《我谈的那场恋爱》《白日之下》等更关注普通人生活,聚焦家庭、爱情、老年人照护等现实社会问题的题材。
这些经典之作,是香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当代香港人关注的社会议题。
电影《从今以后》剧照;第38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剧情长片
除了电影,香港也用文学、展览、音乐等多元方式探索着城市新精神的“破茧而出”。从柏林电影节、伦敦书展上、再到纽约音乐节,香港一直在用自己的声音,向国际讲述东方新故事。
上环歌赋街边墙上的壁画 | ©韩小暖
兰桂坊夜色阑珊 | ©图虫
文化遗产保护同样备受重视。特区政府通过立法、保育活化等措施,让这些文化瑰宝重放光彩。在尖沙咀,香港历史博物馆经翻新扩建后重新开放,古老的建筑与当代艺术相互映衬,生动讲述着香港从古至今的故事。
在一些文化交流上,香港也注重与内地的交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携手,珍贵文物的进行轮换展览,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大学互换实习,交流思想,粤剧界两地演员同台献艺,共同传承岭南文化瑰宝。
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香港的文化根脉,还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让香港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文化底蕴。
© 视觉中国
近年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香港女性愈发关注自身权益与社会公平。在反性骚扰、性别平等薪酬等议题上,她们勇敢发声,组织抗议活动,推动社会变革。她们用行动诠释着“女性力量”的内涵,书写着属于香港的“她时代”传奇。
怀“旧”,但不念“旧”。破立并举的香港如何实现对“旧”的突破?答案在当下,也在未来。
在日益自由和多元的香港,街头巷尾亦能找到蛛丝马迹,看到社会的脉动,感受时代的呼吸,以及香港这座城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破“旧”,方可创“新”,香港新故事,始终在继续。
编辑|超楠
文字|尹伊
图片来源|以上标注
排版|新媒体编辑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速速来抱团儿吧↓
来源:时尚旅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