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还有港乐,我们不孤单!

好看影视 港台综艺 2025-01-04 15:32 3

摘要:从舞台创意来看,这一季大湾区季不仅仅是经典港乐的回归与焕新,还将港剧、港影、港乐搭档、香港乐坛名场面等等主题邀请至音综的舞台上,重新演绎经典与新意。

初代超女冠亚军重唱刘德华的经典《17岁》、谭咏麟与陈慧娴对故人张国荣和梅艳芳的“同台”开唱……

音综《声生不息》的回归,诞生了众多名场面。

在经历港乐季、宝岛季和家年华三季轮动之后,这一季的主角回归至粤语歌,并升华为大湾区季的广阔与高度。

《声生不息》再度开唱

这些熟悉的舞歌曲与舞台,唤醒了我们对港乐的热爱与文化记忆,如同暗号谜语般,让我们在人海茫茫中确认彼此的同好同道身份。

幸好还有港乐,让我们不觉得孤单。

在港乐这片田野上梅开二度,《声生不息》野心不小。

从舞台创意来看,这一季大湾区季不仅仅是经典港乐的回归与焕新,还将港剧、港影、港乐搭档、香港乐坛名场面等等主题邀请至音综的舞台上,重新演绎经典与新意。

这一创意不仅凸显了银幕记忆与港乐传奇这对香港文化“双生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还牵引出了那个辉煌的香江黄金时代里绽放的影视综的多元文化生态。

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合唱《无间道》

时代浪奔,人群浪流,但总有一首经典能串联起所有人心。

1980年,为了给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创作主题曲,黄霑在拉肚子时获得灵感,在20分钟内创作了“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传世之作。他借海浪、潮水隐喻人生际遇的挫折与高峰,虽然他当时并未到过上海,却将大上海的风云变幻刻画得如在眼前。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时间非常仓促且当时没有传真机,黄霑和顾嘉辉是通过电话合作完成的。顾嘉辉在电话中把曲子唱出来,黄霑抄录之后还要唱一次给他听。

四十多年后,《声生不息·大湾区季》重新演绎这部作品,香港乐坛的两大支柱“辉煌组合”早已遽归道山。斯人已逝,唯有红花绿叶常青不老。在《声生不息·大湾区季》,一首《上海滩》响起,两地舞台相连,镜头扫过我们从小看到大的熟悉的港剧演员的脸,带出的是港剧数十载的风流人物,从上海滩到维多利亚港再到大湾区,时代听尽了恩怨情仇。

听港乐、看港剧的我们,都长大了,幸好这群画中事、曲中情仍存,梦中人仍还没老。

赵雅芝和叶童、古天乐和宣萱、欧阳震华和关咏荷、黄宗泽和钟嘉欣……他们一出现,便让人想起他们在荧屏中缔造的经典情侣。

如今是万物皆可嗑的年代,但港剧早已领先“嗑CP文化”二十年。无数对TVB荧屏情侣的搭档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构成了香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成为了港剧的一个标志。每当提起这些名字,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些经典的场面和台词,以及那些让人心动的情感交流。这些CP不仅仅是剧中角色的组合,更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欧阳震华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将这些历久弥新的港剧港片记忆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陈小春和原唱吴若希演绎的《越难越爱》,道出了多少人当年看《护花危情》的意难平,当《祝君好》的旋律响起,仿佛又将观众带回了《十月初五的月光》的浪漫时光,而李治廷浅哼《岁月轻狂》,那是《岁月神偷》“一步难一步佳”精神的延续。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经典港剧的余韵在新时代继续回响,让港乐与港剧的魅力得以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焕发新的生机。这些经典情感的致敬,让观众在回忆中重温了那份跨越年代的共鸣,这正是港乐汇聚人心的力量所在。

近年华语乐坛因为充斥着短视频的神曲而被唱衰,而身处其中的香港乐坛也曾一度被外界视作青黄不接,“港乐已死”一度甚嚣尘上。

其实唱衰声一直都有,真真假假不过是噱头。如果我们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濒临灭绝,主要关注语言、习俗仪式和认同感等是否消失等。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的亮相,便一举否决了“港乐已死”的论调。

这一次,容祖儿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女主角曾小敏的跨界合作,共创《流光飞舞》的粤语“歌剧”融合新作。

这是一次在追根溯源基础上的创新演绎。港乐早期的发展,离不开粤剧小调的滋养,遣词造句强调雅致与逻辑,许冠杰唱《半斤八两》,张国荣哼《客途秋恨》,梅艳芳怜叹《女人花》。与此同时,以披头士乐队访港为标志,港乐开始纳入世界流行音乐发展的潮流,追求新颖个性的表达,而后有Beyond乐队的怒唱自由,郑秀文、林忆莲、王菲的百变天后。

沿着传统与时尚的路径,港乐也在生生不息。

来到《声生不息·大湾区季》舞台上,容祖儿的歌喉一起,曾小敏的水袖一挥,将港乐注入传统戏曲元素,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盘活了粤剧的新生活力和港乐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粤剧小调,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化流行音乐,港乐走过一段变幻迷离的世纪音乐发展史。

这种多元发展让港乐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持续发展。而港乐之所以能折服一批又一批观众,《声生不息·大湾区季》之所以能在情怀与创新之中独辟蹊径,正是因为这些旋律、歌词不仅交织成了经典作品,还书写了这背后的传奇故事,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容祖儿和曾小敏同台表演

另一方面,正如容祖儿曾在节目中的回应,“港乐已死?你讲咩啊?我们可能很难再遇到巨星时代,但是小星星们够多够耀眼,也能把天空打亮。”

《声生不息》的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一群亮晶晶的“小星星”。

李昊在节目发布会上提到,自己为了参加《声生不息》,经历了四次面试。对于这位年轻歌手来说,从出道起就有一个使命,希望成为港乐的一颗小星星,让更多人听到并喜欢上粤语歌。此外还有新一代的港乐音乐人如炎明熹、江海迦、张天赋、汤令山、曾比特等,这群新生正在逐渐被更多人认识,他们用心创作的好作品,证明了港乐依然有生命力。

李昊

如果说,“小星星”们代表的是最年轻的一批港乐歌手,他们的使命与抱负已箭在弦上,而容祖儿、古巨基、卫兰等中生代已接替过陈奕迅、张敬轩、杨千嬅等前辈,扛起二十年代的港乐的大旗。

舞台之外,刘德华、张学友等天王六十不惧,活力开场,陈奕迅、杨千嬅等港乐中流砥柱的全球巡演,他们从各方面传承着港乐的精髓,也在更新着港乐的血液和风气。

港乐不死,声生不息。这种跨代的沟通和情感的传递,使得港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其在华语乐坛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从港乐季到大湾区季,体现的是《声生不息》节目的站位高度、视野宽广与文化溯源的深度。

文化是否繁荣,是一个地方是否活力充足的表征。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民族这一被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依赖于一种源于文化的同源性的想象。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同源性。而《声生不息》体现的正是大湾区内部文化认同的建构、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资源共享与互补以及文化共同体的构建等多个方面。

《声生不息》大家在后台合影

作为一场大型集体回忆录,《声生不息》再现了港乐和香港影视综作为文化记忆如何编写人类的文化基因。

正如,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肥妈”,她回忆起20年前澳门回归时,终于可以说一句“我是中国人”的酣畅与激动。这一幕已经超出音乐的界限,而家国情怀的融合与实现,让人忍不住热泪。

她将这份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付诸行动。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肥妈”乘坐首班车,成为首位通过新桥的艺人。作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将这份荣耀和自豪感分享给了广大观众。这座宏伟的桥梁不仅连接了香港、澳门和珠海,还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加深了三地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肥妈

正如,香港回归当年出生、自称“香港皮顺德馅”(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顺德人)的李昊,27岁的他称自己听港乐已有25年。

作为香港电影“十级学者”的他,在节目上展示了自己小时候对每一部周星驰电影的剖析,他对香港影视和流行音乐如数家珍的程度,还记得李思捷饰演过《喜剧之王》里的导演角色,也能纠正容祖儿说,《十月初五的月光》的哑巴角色是“初哥哥”。

作为一名乐坛新人,他凭借这些记忆与话题与谭咏麟等港乐大拿唠嗑,和容祖儿、古巨基、陈小春等前辈打闹。

而港乐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其让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因为对香港影视和广东歌等大湾区文化相同的热爱与相似的品味,观众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共同追忆那些经典的旋律和画面。这种文化共鸣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湾区历史的了解,也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谭咏麟

通过这些方式,香港流行文化不仅在大湾区内传播和发扬,也促进了大湾区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从音乐与影视综蔓延出去的,还有港澳留学、港人北上、港校新建大湾区分校等经济社会的教育文化活动,便是这一共同体正在紧密相连的见证。

港乐是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香港文化和大湾区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编码了一代又一代的集体记忆,完成了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和家国同构意识的集体建构,是大湾区精神生生不息的底色所在。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