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上,网暴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最近,陈冠希网暴人肉他人及其妻子的新闻引发关注。2025 年 1 月 15 日,陈冠希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他女儿的学校在洛杉矶山火中被彻底摧毁,急需善款重建校园。然而,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 “这是你应得的”,这番话激怒了
互联网上,网暴的事每天都在上演。最近,陈冠希网暴人肉他人及其妻子的新闻引发关注。2025 年 1 月 15 日,陈冠希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他女儿的学校在洛杉矶山火中被彻底摧毁,急需善款重建校园。然而,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 “这是你应得的”,这番话激怒了陈冠希。
陈冠希在愤怒之下,公开了这位网友及其妻子的信息,并晒出了网友妻子的照片,引发了广泛争议,陈冠希的行为显然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可能会给对方及其家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很多网络暴力,其实是从抬杠引起的,评论区互呛可能是多数网暴的开端,在吵架这件事上,中国人急脾气来了那可什么都骂得出来,化身ETC——开启全自动抬杠。
“抬杠” 这一行为,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抬杠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学派为宣扬自身学说、批驳其他学派观点,常常展开激烈辩论,这其中不乏类似于 “抬杠” 的情况 。
大家很可能都背诵过,庄子与惠子的 “濠梁之辩”。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说鱼很快乐。惠子则反驳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又回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二人你来我往,辩论十分精彩。
网络暴力其实是一个互联网的必然产物,随着网络普及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成为大家对时事热点等许多问题口诛笔伐的一个新阵地,这里可以不用署名,甚至不用承担责任,也许只要在键盘上一敲,通过一条以讹传讹的评论、一个造谣博眼球小帖子就可以对当事人的名誉、隐私等造成损害。
网络暴力也许是新兴事物,但其实要是说到骂人这件事,古已有之,不论是乡间市集还是朝堂之上都上演过一出又一出好戏。但是盘点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明太祖朱元璋老弟创造的言官制度,可谓是把骂人一事做到了登峰造极,这一环节我们就来学点历史,一起走进“网络暴力”的前身~
先说说什么是言官。所谓言官制度,即国家专门养一群人,工作职责就是弹劾,谓之曰:“以言代行”,每天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风闻言事”与“直言规劝”。很多当今我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都是这种言官制度的结果。
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书的”当年海瑞骂嘉靖的上书,放在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发生,别说呈送给皇帝,早在上访的摇篮阶段就被摁下了!但是朱元璋规定,只要是给皇帝的上书,必须上报,违者斩!皇帝热线,直通天子!所以即使下面的官员胆战心惊,还是必须硬着头皮上报。
整体上来说明朝的言官制度基本经过三个阶段的进化,逐步有了当今“网络暴力”的味道。
第一阶段是设立初期也就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成祖Judy的阶段,明初设立言官的目的是为了监察百官,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对于官员痹症的小伎俩一清二楚,加之对于太祖成祖性格的了解,言官敢于直言进谏却又坚守本分,一定程度上肃正朝纲。
从选拔之初到任用提拔都有着一整套流程,明代的言官选拔是很严的,大多数言官还是直言谏諍的。所谓“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虽也有愚忠的内涵,但于国于民于社会还是有益的。特别是明代言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较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遏制了由于权力带来的弊端以及衍生出来的种种腐化因素对明初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配合朱同学那一套严格的反腐体制,很大程度促成了明初“不敢腐”的好局面。
第二阶段是大致从史学所称的仁宣盛世开始到嘉靖帝统治时期,从明仁宗开始,言官从纠察百官,肃正朝纲的职能,逐渐开始盯上了明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部分言官变得逐名逐利,为弹劾而弹劾,不过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言官们还是忠君爱国,并且有一定的政治信仰,遵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职业道德。
比如以死谏方式弹劾大奸臣严嵩的杨继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言官对明朝的政治和国家的运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帝国后期为了进谏不惜挨板子,把挨打看成政治荣誉的风气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皇帝有时候都左右不了言官,言官冒死进谏反而成了一种捞取政治资本手段。。
第三阶段是从嘉靖帝开始到明朝灭亡,这一时代以嘉靖朝大礼仪事件为转折点,不只是言官,明代文官集团的政治理念和朝堂风气急转直下,党争逐渐加剧,言官集团整体风气趋于功利,为名而战成为主流,而且言官集团(文化流氓)的战斗力却十分强悍,逐渐成为明中晚期的党争工具。
助长了官僚体系的虚无主义,官员之间多尚空谈,少做实事,嘴仗多,实事少,经常是为了弹劾而弹劾,你跟他说富国强兵,他跟你谈尧舜王政,崇祯帝上台后想办点实事,但是结果刚提出来,就吵得不可开交,政令别说到基层了,朝堂都出不去。
言官制度的弊病在于,第一空谈,完全就是今天的键盘侠作风,本着“严于待人,宽以律己”的原则,从朝中内阁、六部到地方各级百官,越是地位显赫越是弹劾,没毛病挑毛病;第二说话不用负责,由此产生的绝对不是言论自由,而是言论暴力。
在网络上以暴制暴貌似成为人们诉诸正义的习惯方式。诚然,在网络上以暴制暴确实能在法律缺位时,让施暴者获得一定的惩罚。但施暴者在遭受网民辱骂的同时,可能因为个人信息被曝光,其家人朋友都会遭受心理上的折磨。
今天我施暴,明天你以暴制暴,受者再施,施者再受,最终矛盾不断升级,冤冤相报,何时能了?这样的“正义”,也不是我们的初衷。事实上,该对不当行为做出量裁、决定惩罚的,不该是互联网中的任何一个人。正义,是要对是非善恶做出公平公正的衡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正义标准,有的高,有的低。这就决定了,个人在以自己的正义标准“替天行道”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无法保证公平正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尊重人权的法制化社会,以暴制暴的权利从人民的手中让渡给了法律和政府。是非对错自有法律公断,自以为是的以暴制暴,是对自己口中高唱的“正义”的疯狂践踏。
一轮又一轮的网暴,到底是社会正义的伸张,还是侥幸于“法不责众”的情绪宣泄?哪有什么“该不该社会性死亡”,这不过是一层道德羊皮。互联网的语境里,你尽可以躲在羊皮之下,免受放在现实生活中、会遭受的言语指责乃至追责。
但当事人们没有这层庇护,他们被指指点点、情绪崩溃、失业……受害者们难以及时止损、难以抽身。为博关注的玩笑话、朋友间八卦的窥私欲,它们再常见不过、也难以被堵死。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剩下警惕。警惕社交网络上催生的虚假未知、善恶难明的风暴,在众人的嗤笑调侃中,又摧毁了下一段人生。
来源:奇圆科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