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演艺圈出现演员断层现象?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2-03 00:03 1

摘要:一个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在规模、市场和资源方面,无法长期维持一个独立并繁荣的影视娱乐生态圈。

香港只是一个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

一个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在规模、市场和资源方面,无法长期维持一个独立并繁荣的影视娱乐生态圈。

这就如同小鱼缸里无法养大鲸鱼一样。所谓的黄金时代,只是某个特殊时代的偶然产物。

当偶然发生时,它就会过去。

随着时代的调整,一切最终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就像中彩票一样,那是偶然的事情。

如果你中了一次彩票,就已经足够幸运了。

如果再问为什么不继续中奖,这样的问题只会让人感到无奈。

香港地方狭小,娱乐圈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结果陈老师出事了,一块硬盘把全香港女星一网打尽,导致娱乐圈草木皆兵。

整整一代女演员被废掉了,这戏还怎么拍啊。

你心里数得上号的香港演员,去搜搜籍贯和出生地,99%自己或父母是出生在大陆的,都是移民和移民二代。

看过香港的综艺和访谈吗,那一代港星有不少连粤语都说不好的。

港娱黄金时代的人才集百家之精华,加之内地娱乐圈没发展起来。

现在内娱已经有自己的成熟市场了,人才都自己挖去了。现在的香港只是回归了它应有的水平。

香港的繁荣并非虚假,而是历史与现实共同塑造的结果。

香港小姐选举一直以来都是选美盛事,参赛者自然不乏美貌之人。

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人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过去的特定历史时期,香港确实吸引了大量来自内地的中产阶级。

他们因战乱而南下,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思想,为香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香港仍然具有吸引力,全国乃至全球的精英人才纷纷涌入,为香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娱乐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无论是学术、商业还是其他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和利用它们。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来自各地的人才。

“所有的恐惧,其根源在于力量的匮乏。”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香港电影产业的现状。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是陈老师事件让香港那一批年轻人消失了,以为他们转而成为了厨师或遭遇封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香港电影的衰退是时代进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种结果导致了香港演员的断层,但这并非内地的责任。

香港应感激内地带来的繁荣盛世,尽管这种盛世被一些人批评为过度和疯狂。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基数的限制,一线演员的选择范围一直较为有限。

在拍摄无间道3的过程中,为什么会选择黎明来出演?

这是因为需要一位既能与梁刘等明星匹敌又能完美诠释角色的演员,而放眼整个香港娱乐圈,符合这一条件的人选寥寥无几。

《无间道》作为香港电影商业大片时代的终结篇章,其商业价值被置于首位。

从这一视角出发,梁朝伟与刘德华的搭档组合堪称无与伦比。

在正派人选方面,继梁刘之后,仅剩下刘青云和梁家辉。

他们的商业属性并不突出,形象也不够匹配。

那么能选的,只能在四大天王里找。

诸位觉着郭富城和张学友谁能比黎明更适合?

郭富城那几年还不是现在这种拿过几个影帝、文艺片商业片通吃的香馍馍,张学友更是将演戏视为玩票,而且歌神的标签太重。

彼时的古天乐吴彦祖还太年轻,撑不起保安部高级督察的形象,但他俩又比陈冠希和余文乐年长,加之那几年正好在力捧这对双子星,所以年轻版找的是这俩。

八九十年代是双周一成一李,过渡期是郑伊健,进入两千年后,流水线商业片几乎是铁打的郑秀文配各路一线,杨千嬅、陈慧琳、舒淇穿插其中,但效果不及郑秀文,这些都是因为一线太少的缘故。

至于现在,港片早已没落,本土港片变成了粤语区自娱自乐的文化消遣品,出不了本港。

而有点实力和资历的全部投靠大陆金主,大陆的金主又只会优先福泽大陆演员。

香港的年轻人来内地工作,排序永远都靠后。

以前受过多少港台的白眼,现在全都给还了回去。

行业里一位老前辈说过:人嘛,总归是记仇的。

香港电影曾经在大陆广受欢迎,是因为当时大陆的文娱产业带有旧时代的自负,不愿迎合大陆观众的需求。

香港电影的衰落也归咎于同样的自负,他们不愿意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观众的喜好。

总有一些人误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可以对支持者进行教育,但最终都反复被现实所教训。

不仅电影如此,汽车和游戏界也有类似的情况。

昔日香港影视圈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来源:凡尔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