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普通的日本旅行,却演变成了令人心碎的生命告别。48岁的徐熙媛,带着轻微的咳嗽症状踏上旅程,却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结局,或许并非命运无常,而是一连串决策失误的叠加。
一场普通的日本旅行,却演变成了令人心碎的生命告别。48岁的徐熙媛,带着轻微的咳嗽症状踏上旅程,却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结局,或许并非命运无常,而是一连串决策失误的叠加。
让时间倒回1月29日。当导游接到这群特殊的旅客时,徐熙媛已经出现咳嗽和哮喘症状。作为一个癫痫患者,感冒对她来说远比普通人危险。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基础病患者的感冒很容易演变成重症。但偏偏这个时候,一家人还是选择了继续旅行,而不是就地休养观察。
抵达箱根后,徐熙媛的情况每况愈下。连续两天多的时间,她都没能出房门。任何医生都会说,这种程度的症状已经是警报拉响的信号。可直到31日晚上,家人才叫来救护车。这段宝贵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及时治疗,却在等待中白白流逝。
更令人不解的是,送医后不久又回到了酒店。从医学角度看,医院的救治条件和监护设备显然比酒店要完善得多。即便要转院,也应该在医院观察病情变化。这个仓促的决定,无疑增加了病情恶化的风险。
回东京的路上,一家人选择了在中途寻找小医院。此时的徐熙媛已经被确诊为甲流,按理说应该争分夺秒赶往大医院。殊不知,这段绕路的时间,又成了病魔肆虐的机会。危重病人的救治,分秒必争,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而在东京,本该立即住进大医院的徐熙媛,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照顾。直到病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救护车才再次呼啸而来。但这时,生命的倒计时已经接近终点。
每一个决策点,都像是一个岔路口。一次次的延误,一个个的错判,最终将一个鲜活的生命推向了不归路。这不仅仅是一个悲剧,更是给所有人的警示:面对疾病,决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生命的脆弱往往在这样的时刻暴露无遗。对于有基础病的人来说,任何轻微的症状都不容忽视。及时就医、科学决策,或许能避免很多遗憾的发生。你认为,在海外旅行时,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迎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