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 S 在春节阖家日本游期间,不幸感染流感,病情恶化成肺炎,最终因并发症离世,年仅 48 岁。这一噩耗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大 S 的一生,充满了话题与故事,而她的原生家庭,无疑是影响她人生轨迹和心理特征的关键因素。
原生家庭是人生底色,左右着一个人一生的悲喜。
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常常一生都在自我和解的迷宫中徘徊。
大 S 在春节阖家日本游期间,不幸感染流感,病情恶化成肺炎,最终因并发症离世,年仅 48 岁。这一噩耗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大 S 的一生,充满了话题与故事,而她的原生家庭,无疑是影响她人生轨迹和心理特征的关键因素。
父亲酗酒家暴,母亲带着三个女儿艰难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大 S 的童年留下深刻阴影。她小小年纪便要承担家庭责任,直面父亲暴力,照顾妹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亲的负面行为对女性影响深远
比如反复体验畸形的爱、在亲密关系中受伤、对男性缺乏安全感等。
缺失的父爱,让大 S 内心深处成为极度缺爱、渴望被保护的小女孩。这驱使她成年后不断寻求外界关注与认可,甚至不惜牺牲健康保持美丽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塑造出强势、果断、叛逆又渴望自由的性格。从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看,这是 “反向形成”,表面坚强独立,实则掩盖对爱与亲密关系的强烈渴望。
孩子早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深刻影响日后情感模式和人际关系。
大 S 童年因父亲暴力、母亲无助,未能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更多呈现焦虑 - 回避型依恋。
在亲密关系中有三种表现:
一是亲密恐惧,抗拒伴侣间亲昵行为,觉得伴侣关心让人窒息,对私人空间需求高,关系拉近就有被控制感,随时想撤离;
二是假性独立,压抑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称对恋爱不感兴趣或觉得麻烦,看似独立,实则难以进入亲密关系,面对应激事件也装作漠不关心;
三是情感疏离,恋情初期投入热情高,但关系进展或稳定时,就冷漠退缩,找借口分手,还会挑剔伴侣缺点、保持疏离、喜欢不可能交往的人等。这导致大 S 面对爱情和婚姻,既极度渴望安全感,又因童年创伤恐惧亲密关系,态度若即若离。
在咨询室里,我帮助过不少有类似依恋模式的来访者。
通过引导他们回溯童年经历,深入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自我觉察与接纳:意识到自己的回避型倾向是为了自我保护,接纳自身特质;找到理解支持自己的人,从友情或家庭关系入手建立安全关系,体验情感互动的正面效果,再过渡到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逐步改善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
为什么人成年以后,要与原生家庭分离?
2008 年,32 岁的大 S 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欠 800 万新台币赌债等着赎身。她心急如焚四处筹钱,最终救出父亲。面对媒体询问,她平静回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要背,该承担的事,我和我妹都会继续承担。” 大众这才知道,大小 S 多年来一直替父还债、赡养父亲。
大 S 的母亲,因家庭经济压力将女儿们视为家庭经济支柱,对她们寄予功利性期望,严重忽视大 S 的情感需求。在明星光环背后,她们默默承受家庭重担,这份责任感令人动容。
人成年后,必须在精神上脱离原生家庭,否则生活主动权就掌握在他人手中。
心理学中,“和原生家庭分离” 指心理上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即 “心理分化”,并非物理上离开父母多远,而是在心理与情感层面建立独立的自我认知与行为体系,清晰区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边界,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不再过度依赖原生家庭,能够独立决策、承担责任、应对生活问题。
实现与原生家庭分离,要建立心理边界,明确与原生家庭的界限,拒绝家人不合理要求和控制;还要保持经济独立,努力工作实现自给自足,增强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性。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大 S 影响深远,但这种影响并非无法改变。
只要勇敢直面内心,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学会换位思考,就可能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通过自我成长和心理疗愈,完全有机会修复与家人的关系,建立健康情感模式,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改变的能力,即便原生家庭带来伤痛,也不能成为放弃追求幸福的借口。只是如今大 S 已离我们而去,我们的这些探讨,也只能成为对她人生的一种回顾与解读了。
来源:心理咨询师吴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