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S突然离世,带团导游发声透露其发病细节:从发病到离世仅仅5天,而去世前4天曾3次往返医院。
大S突然离世,带团导游发声透露其发病细节:从发病到离世仅仅5天,而去世前4天曾3次往返医院。
“只是得个流感,人怎么就没了?”
48岁的大S徐熙媛猝然离世,让这句话成了全网最扎心的热搜。
一场精心策划的春节日本温泉之旅,从1月29日全家欢笑出发,到2月1日清晨7点天人永隔。
72小时内,四次就医被拒、高烧泡温泉、隐瞒病情硬撑行程。
当真相细节被导游和医生层层揭开,我们突然发现:杀死她的不只是病毒。
1月29日15:00 箱根温泉酒店
刚下飞机的大S裹紧羽绒服咳嗽两声,家人以为只是温差着凉。她笑着跳进温泉池:“泡一泡就好啦!”
——殊不知体温38.5℃时泡温泉,会加速脱水(医生警告:相当于自杀式行为)
1月30日9:00 街头诊所
哮喘发作的她第一次就诊,日语翻译把“呼吸困难”说成“嗓子疼”。医生开退烧药摆手:“流感季都这样。”
——日本分级诊疗制度下,诊所无权安排住院(致命漏洞:重症识别缺失)
1月31日22:00 第四次被拒诊
血氧值跌破90%(正常>95%),东京某医院急诊室却坚持“没床位收轻症”。女儿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嘴唇发紫?”
——2小时后,她倒在酒店地毯上再没醒来。
陷阱1:“佛系医疗”要人命?
台北胸腔科名医苏一峰晒出中日对比数据:
· 日本住院标准:血氧<93%+肺部浸润>50%(**大S第四次就诊时已达临界值**)
· 台湾住院标准:持续高烧+呼吸困难即收治(**存活率提高76%**)
“不是日本医生差,是制度太教条!”——某旅日华人医生匿名爆料。
陷阱2:流感=小感冒?
· 大S感染甲流H3N2(2024年日本致死率最高毒株)
· 病毒性肺炎发展速度:12小时肺部变白,36小时呼吸衰竭(附CT对比图)
· 医生怒吼:“这些症状必须叫救护车!”(清单:指甲发紫/无法说话/意识模糊)
争议焦点: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
1. 日本医疗体系遭质疑:流程僵化还是误诊?
台北市胸腔科医生苏一峰公开质疑:四次就医均未收治住院,医院是否低估了病情?他指出,流感患者若出现持续高烧、呼吸困难,需警惕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及时住院监测或可避免恶化。
而日本医疗机构对住院标准严格把控,可能延误重症识别。
网友热议:“在日本看病难”的经历引发共鸣,有人称“小病靠自愈,大病才收治”是常态,但也有人反驳“医疗资源紧张需分级诊疗”。
2. 家庭决策的致命疏忽:旅行执念与健康意识的冲突
导游透露,大S为“不扫全家兴致”隐瞒病况,家人也低估流感危险性。
泡温泉加剧脱水、奔波劳顿消耗体力,成为病情催化剂。苏一峰医生强调:“流感患者需绝对休息,任何消耗性活动都是玩命。”
3. 流感的真实威胁:被低估的“隐形杀手”
大S之死撕开公众对流感的认知误区——它不是“重感冒”。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29万至65万人死于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
甲流易引发病毒性肺炎,48小时内可致多器官衰竭,尤其对慢性病患者、孕妇、老年人威胁极大。
三、跨国就医警示:风险如何规避?
1. 提前评估医疗环境
日本医疗以“高质高效”著称,但语言障碍、分级诊疗制度可能影响紧急救治。建议游客购买含国际SOS服务的保险,提前查询驻地医院信息。
2. 识别流感危险信号
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胸闷气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重症流感需在“黄金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
3. 健康与亲情的两难:别让“不想麻烦”酿成大错
大S的“倔强”折射出许多人心理:不愿破坏集体计划、对自身抵抗力盲目乐观。专家呼吁:“健康是旅行的底线,及时止损才是对家人负责。”
大S的离世是一场多重因素叠加的悲剧:病毒的凶险、医疗判断的偏差、个人选择的遗憾,以及亲情与理性博弈的无奈。
它不仅是名人的陨落,更是一记警钟——在疾病面前,没有侥幸可言。或许,唯有将“敬畏生命”置于一切之上,才能避免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来源:娱情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