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9日:大S一家前往日本旅行,当天晚上抵达神奈川县箱根町,大S出现咳嗽和哮喘症状,但仍与家人一起泡了温泉。
网上都在讨论大S走了,源于一场流感。
据媒体报道,大S离世前的行程大致如下:
1月29日:大S一家前往日本旅行,当天晚上抵达神奈川县箱根町,大S出现咳嗽和哮喘症状,但仍与家人一起泡了温泉。
1月30日:大S因身体不舒服,没有出门。
1月31日:大S身体依旧不适,未出门。晚上病情加剧,叫了救护车被送往医院,后半夜又被送回酒店。
2月1日:白天,大S跟随家人从箱根前往东京都内,中途去了一家小医院,因医院没有救治能力,后转去另一家大医院,确诊为甲流,开了药后返回。深夜,大S病情急转直下,再次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
2月2日:大S在医院经一夜抢救无效,于早上7时左右不幸病逝。
简单复盘一下大S的行程,从1月29日咳嗽泡温泉,到2月2日抢救无效离世,短短五天里,“扛一扛”的心态、奔波劳累的旅途、辗转就医的波折,几乎集合了所有可能加剧流感恶化的风险因素。
当然,我属于事后诸葛亮,集合了所有可能加剧流感恶化风险因素的大有人在,酿成悲剧的却不足万一。
大S是小概率的悲剧。
然而,预防小概率的悲剧,却需要无数个“重视”组成。
我们可以假设几个“如果”:
如果她取消旅行在家休息;
如果她不去泡温泉;
如果她做一些血检、胸部检查……;
如果她住院观察而不是居家休养;
……
如果这些“如果”变成现实,结局会不会改变呢?
可惜,世上从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现在正是流感肆虐的季节,相信很多得了流感的朋友看到大S的悲剧都会心头一震,而流感迁延不愈的朋友恐怕也会到医院仔细检查一番。曾经那句诟病过度医疗的名言“我就是一个感冒,医生还要东检查西检查”放在今天,放在疫情后的今天,放在大S离世后的今天,不知道人们还会怎么想。大S的悲剧,再一次印证了批判“过度医疗”背后的反智陷阱。
很明显,被某些人指责为“过度医疗”的血检、胸部检查,恰恰是救命的关键。
不知从何时起,检查化验在人们心中总是和牟利挂钩,呼吸机的使用也曾在网上掀起血雨腥风,河北邯郸“过度使用呼吸机事件”至今仍横亘在医生心头,不仅是病人,连某些鉴定专家都会轻易地给出“没有指征”的结论。
没有人认真考虑“过度”与“不足”的辩证关系,没有人关心医生的“小题大做”提早发现了多少早期病变,没有人在乎医生的谨慎小心及时纠正了多少危机值。
有的,只是对医生专业性的质疑。
医学的本质,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最优解。
当你嘲笑医生“开检查单太积极”时,是否想过这些数据可能是阻止病情恶化的最后防线?当你用“过度医疗”的标签否定医生的专业判断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用偏见绑架科学?
当你勇敢地否定医生,你是否真的确定,下一次被流感或是其他什么疾病推到生死关头的,一定不是你身边的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来源:坦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