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2日,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感染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年仅48岁。这场悲剧折射出公众对流感的认知误区,也为公共健康意识敲响了警钟——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何区别?为何流感可能致命?
2月2日,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感染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年仅48岁。这场悲剧折射出公众对流感的认知误区,也为公共健康意识敲响了警钟——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何区别?为何流感可能致命?
2月3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发文表示,“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不少人认为流感只是一种比较重的感冒,但实际上,流感病毒的危害远超普通感冒,它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甚至多器官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流感的威胁,并采取科学手段加以防范。
流感并发症需格外警惕
有几类人是高危人群
当下是流感高发期。由于其中文名称为“流行性感冒”,许多人看到“感冒”两个字,以为是普通感冒在流行,因而掉以轻心。然而,得了流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平均每年约300~500万重症病例,29~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病例死亡。
临床上,小于5岁、大于等于65岁,孕妇、产后2周内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都属于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健康的中青年人群流感出现并发症风险并不高,但也不能就此忽视风险。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典型表现是咳嗽伴呼吸困难、呼吸急速、缺氧和发热。
有媒体称大S最终死因是肺炎引发的败血症。除了肺炎,流感的并发症也要当心,如心脏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其中合并感染包括肺炎(其他病毒、细菌、真菌)、菌血症、脑膜炎和曲霉菌病。对于发热超过3~5日、退热后再次发热,或病程3~5天后症状仍持续加重的流感患者,需要警惕。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千万不要硬抗
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鼻涕、鼻塞明显,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咽干、痒或痛,咳嗽和不适感,成人感冒很少发热或低热。咳嗽较常见,往往出现在鼻塞、鼻涕症状之后;鼻分泌物可能清稀,也可能呈脓性。
流感和普通感冒最大的差异在于其严重性。不同人感染流感后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症状跟感冒类似,重者则会出现并发症。
随着疾病的发展,两者在症状上可能出现一些差异,从症状上分辨流感和感冒,有时不会很准确,最快速、最精确的方法是病原检测。
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每年导致大量住院和死亡,属于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流感掉以轻心,可能导致高危人群忽视疫苗接种或抗病毒药物的及时使用,进而引发严重后果。例如,因忽略疫苗接种,使流感引发严重综合性疾病,导致儿童死亡;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场流感可能导致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甚至无力回天;即使是健康成年人,流感感染后可能出现剧烈的疼痛,由此会造成和引发暂时性劳动力丧失或生活质量下降。
很多人并不能区分流感和感冒,殊不知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千万不要硬抗。
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茜2021年在科普中国刊文中表示,普通感冒的不适症状比较轻,出现声音嘶哑、鼻塞,也可能伴有发烧,但一般温度不会太高;普通感冒多数可自愈,服用一些对症药物,一般3~5天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很多人把流感当作普通感冒,重视不够,认为抗一抗病就好了。
其实,流感比普通感冒更加“凶险”:
1.硬抗身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此时就容易感染平时不易感染的细菌导致重症肺炎;
2.流感病毒会破坏身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等。
以上均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要注意的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流感的并发症风险更高,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丰说,公众可以遵循“3×3预警法则”,若出现以下任一组合,立即就医,体温×3天:发热>38.5℃持续3天未降;呼吸×3秒:吸气时肋骨间隙凹陷且呼气>3秒;尿量×3小时:连续3小时无排尿(成人)。
另外,抗病毒药物的黄金使用窗在发病48小时内,每延迟1小时用药,死亡率上升3.8%。郭丰建议,高危人群在暴露后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预防;出现预警症状6小时内进行CT+心肌酶谱检查;家庭配备指氧仪,数值<95%立即就医。
感冒出现3种情况
必须去医院
如果感冒了,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就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2023年解答传染病防治问题时表示,从流感治疗来看,一般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气短、基础病加重等情形,应及时到医院就医。特别是对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建议当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如被诊断为流感,及早用抗病毒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基础病的加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门诊部主任医师胡荣欣2021年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中提醒,出现以下情况请赶紧就医:
1.感冒三天以上,吃了家常抗感冒药物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
2.老人和孩子,出现高热、意识淡漠等;
3.青壮年出现胸闷心慌气急、乏力、尿少伴脸肿,需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等。
感染流感,切记做好这5点:
1.保证充足的休息,饮食应当以易消化和营养充足的食物为主。保持房间通风消毒,多饮水。
2.及早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轻流感的不适症状,缩短流感病程,减少出现重症流感的情况。
3.可采取对症治疗,应用解热药物减少高热不适症状,应用止咳药物减轻咳嗽、咽痛不适,同时可适当应用镇痛药物缓解周身肌肉酸痛、头疼等不适。
4.避免乱用抗生素,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是无效的,仅在有明确细菌感染表现时才选择使用抗生素。
5.病情变重及时就医,根据病情变化,如果症状越来越重,或者持续高烧不退等要及时就医。
预防流感,一定要重视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的危害有时候很大,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对高危人群尤为致命,因此,一定要重视流感疫苗接种。
每年9月和10月通常是接种流感疫苗的好时机,但即便在10月底前没有打上疫苗,在整个流感季都可以接种。而且,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每年流感流行株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接种。
大S日本行曾两度送医
为何仍耽误救治?
大S在与家人赴日本旅行的行程中的意外离世,也引发外界对整个发病救治过程的议论。
正月初一到达日本 初三晚上病情突然恶化
据负责大S家庭日本旅行的导游在网上透露,大S与家人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到达日本,出发前大S身体已有咳嗽哮喘症状,但还是强撑病体出发。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晚上因病情突然恶化,被救护车送往箱根当地诊所急诊,后半夜被送回。2月1日一行人从箱根前往东京,在半途中大S又被送往一家小医院,小医院称看不了,开了药又推荐去东京的大医院,但不知为何一家人并未立刻前往东京医院,直到当天后半夜大S病情再次恶化才又送医,不幸的是因治疗无效,大S于2月2日早上过世。
从导游描述的时间线来看,大S在1月31日至2月1日之间曾两度送医,但均未接受有效的治疗,耽误了病情。第三次送医时为时已晚。
专家指出,流感重症化并非毫无征兆,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及时识别尤为关键。预警期,发病1~3天,表现为持续高热>39℃伴意识恍惚,平静状态下呼吸低于30次/分,指氧饱和度≤94%;进展期,发病3~5天,表现为咳血性泡沫痰,肌酸激酶>1000U/L,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危重期,发病的5-7天,表现为多肺叶浸润且48小时病灶扩大>50%,乳酸>4mmol/L,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异地旅行病情突然加重应及时去大医院接受治疗
有临床医生向记者表示,很多人在异国他乡旅行时,可能因为怕麻烦或语言不通而抱有“抗一抗等回国再治”的侥幸心理。对于一些轻症吃点药“抗一抗”可能还能过去,但碰到重症时,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上海某三甲医院一位感染科医生对记者表示:“出国旅行前,如遇身体不适,有必要进行医学健康评估,让医生给出建议,是否适合远途旅行。如果是在异地旅行过程中突发疾病或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去大医院接受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上述医生表示,在去年底中国的流感感染高峰期间,她在门诊中已经碰到过不少年轻人在旅行前突然不舒服前往就诊的,有的还主动要求医生开出放弃旅行病历建议,供退票免责使用。她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鼓励。
她还表示,大S的行程中前往的箱根,距离东京大约两个半小时车程,而即便在医学较为发达的日本,也不能高估基层医院的治疗水平。“一旦碰到小医院救治不了的情况,说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应该尽早去大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如遇到语言不通需要帮助,也可以向当地朋友,必要时向使领馆求助。”
日本流感病例创纪录
大医院并非患者想去就去
为何在普遍印象中医疗系统较为发达的日本,一位知名艺人却在面对常见流感时未能得到有效救治?
一方面,近几个月以来,日本流感病例创纪录。日本自2024年12月下旬流感患者人数创下新高之后,一些医院和药店受部分医疗机构过度囤购药品造成库存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日前出现流感药短缺的情况。日本厚生劳动省1月9日表示,2024年最后一周(12月23日至29日),日本全国定点医疗机构报告的流感患者人数首次超过30万人关口,刷新1999年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最高纪录。
另一方面,日本实行分级转诊制度,由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转诊”制度非常严格,大医院并非患者想去就去。日常看病,主要是去小型诊所和私立医院。而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以门诊为主,不设病床,在面对新冠和流感等患者时,统一由“发热外来”门诊接诊,而治疗方法也基本上按照感冒处理。
在日本流感“中招”后,确实面临住院难。大S在身体不适后,曾数次被救护车送往医院,但未住院治疗。在抢救阶段,医院也未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抢救。
此外,在日本,病人被救护车接走后,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医院接收病人。住院治疗需要医院认定确有必要才会收治,而流感被视为“可自行恢复”的疾病,患者往往被安排在家吃药自愈。除非病情极端恶化,陷入昏迷,医院才会接收患者。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