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事实上,大S长期与癫痫病作斗争,身体状况一直很差,曾多次因癫痫发作住院治疗。
春节,本是人们热闹欢聚的日子。
没想到,今年的春节却意外迎来了一位明星的离世。
徐熙媛(大S)在日本旅游期间不幸去世,年仅48岁。
太年轻了,也太突然了。
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鱼叔昨天已经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大S的演艺生涯。
大部分人都对她的去世,表示了痛心难过。
然而,还是有一些人在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她。
这几年,大S在婚姻、感情、私生活等方面,一直受到不少争议。
黄子佼、汪小菲等人,都曾在网上爆料她涉嫌吸毒。
但事实上,大S长期与癫痫病作斗争,身体状况一直很差,曾多次因癫痫发作住院治疗。
不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还需要抗压药物来维持身体平衡,而这些药物都是有医院处方证明。
如今,大S已经去世,网上关于她的争议依然没有消失。
鱼叔觉得,没必要再因为莫须有的罪名继续谩骂。
或许你并不喜欢大S,但也不妨留给逝者一个清静。
今天,鱼叔也想推一部关于生死的电影。
该片由西班牙国宝级导演阿莫多瓦拍摄,去年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狮奖。
主演是两位世界顶级演员,朱丽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
春节前不久刚刚上线。
咱们这就一起来看看——
《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
女主英格丽(朱丽安·摩尔饰)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
在一次新书签售会上,她意外得知好友玛莎(蒂尔达·斯文顿饰)罹患了子宫癌。
两人曾经是一对非常亲密的好友。
但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已经有五年没有联系。
得知此消息的英格丽,立马去医院探望了这位久违的好友。
玛莎年轻时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后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常年与死亡打交道的她,有着豁达的性格与强大的精神。
所以在英格丽眼中,好友虽然因为病痛苍白消瘦了不少,但精神状态总体还是乐观明亮的。
然而,病情恶化得很快。
等再次见到玛莎时,她宛如即将干枯的油灯。
因为实验性药物没有起作用,她将在化疗的折磨下,痛苦地一点点失去生命。
听闻此事,英格丽想要安慰好友却不知如何开口。
对于一生骄傲的玛莎而言,比起死亡,最后被病痛折磨到失去体面才是最可怕的。
玛莎偷偷在暗网上买来了安乐死的药,决定自行结束生命。
但,这时的她向英格丽提出了一个请求。
希望这位老友,能够在最后剩下的日子中陪伴自己。
起初,英格丽是震惊与抗拒的。
但在挣扎之后,还是决定支持好友的决定,并陪伴她走到最后。
于是,两人来到一个度假小屋,共同等待死亡到来的那一天。
展现安乐死或与之相关的内容的影视剧并不在少数。
而在本片中,阿莫多瓦没有刻意渲染死亡的痛苦与绝望。
英格丽一度不理解好友为什么要如此选择。
玛莎则回应道:
大家应该见识我的奋战方式。
我先战胜自己,癌症就战胜不了我。
等待(死亡)有何意义?
我都准备好要走了。
玛莎虽然一开始也曾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而颓靡崩溃。
但她却不是因为惧怕病痛的心理,而选择安乐死。
而是因为,她要在生命的最后坚守住自己的尊严与选择权。
所以,在度假屋的时候,玛莎总是能够坦然说出「等我不在了」「就像我死了以后」这样的话语。
电影中,导演还用自己最擅长的色彩,来展现玛莎抗争死亡的勇气。
一直以来,因为生病的原因,无论是玛莎的衣服还是周围的色彩,大多是蓝、绿这样的代表忧郁的冷色。
但就在决定拥抱死亡的那天,玛莎换上了明亮的黄色套装,涂上了艳丽的口红。
然后在明媚的阳光下,与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电影没有呈现她去世过程的灰暗。
而是让她的面孔,在绿意盎然的背景中,一点点淡出。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轻盈自然。
似乎,也让死亡显得并不那么可怕。
但,这一切对于英格丽而言,并没有那么轻松。
关于死亡,阿莫多瓦有意将视角转移到了陪伴者的身上。
因此,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英格丽在陪伴好友赴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且矛盾的情感。
英格丽每天是通过好友的房间门,来获知她是否已经离世。
门开着,代表今天并非安乐死之日。
门关着,才是。
于是,英格丽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玛莎房门的情况。
每次看到房门敞开,都会大大地松一口气。
有一天,她发现房门关起来了。
情绪立马崩溃,先是下意识地呕吐,然后悲伤地大哭。
没想到此时,玛莎却出现了。
原来,是风把门关了起来。
惊魂未定的英格丽,听着玛莎说「这样就好像你对我死亡之后的反应的一种演练」时,又心生怒火。
其实,英格丽是一个十分抗拒死亡的人。
她不能明白,为何玛莎可以轻易做出这样的决定,且对生命没有过多的留恋。
她整个人都被放置在「渴望好友生与尊重好友选择」这两种感情的拉扯中。
电影中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英格丽在陪伴玛莎之余,会到度假屋附近的健身房锻炼。
她在努力锻炼却效果不佳之后,气喘吁吁地对教练说:
身体状态良好,拖更久才会死。
当死亡来临,心灵想要离开,但身体继续奋战,每次心跳都在抵抗。
很明显,英格丽虽然已经下定决心要陪伴好友。
但在潜意识中,她一直抗拒好友即将自杀的事实。
对于生与死的抗争,英格丽显然是站在了玛莎的对立面上。
当玛莎最终离去时,英格丽却意外地平静。
难道真的是因为之前那次「演练」吗?
自然不是。
在陪伴玛莎的过程中,英格丽通过体验生离死别的过程,得到了一种名为「共情」的自洽。
而让这种自洽生根发芽的,是英格丽与玛莎之间情谊的联结。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半夜睡不着的英格丽来到玛莎的房间,然后轻轻躺在了好友的背后。
此时,她们二人的脸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整体。
原本作为陪伴者的英格丽,反而从玛莎身上得到了一种被安慰的力量。
这种颠倒的情感关系让人觉得十分奇妙,却也有迹可循。
电影中反复出现了乔伊斯的《死者》中一段文字。
第一次,是在玛莎得知自己生命所剩无几时。
她苍白无助地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奇妙的粉色大雪,小声诵出了这段关于死亡的台词。
下雪了
飘落在孤独的墓地
在宇宙中微微飘落
仿佛进入最终尾声
飘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
在她虚弱的声音中,英格丽满眼悲伤地看着窗外。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死亡的无奈与对好友即将离去的悲伤。
不过,此时她仍旧是以第三方的视角来处理关于死亡的情绪。
第二次,是两人在度假屋通宵看电影时。
电视中播放着《死者》的电影,玛莎躺在英格丽的腿上,流着眼泪跟着角色一起说出了这段台词。
此刻,英格丽目光中比上一次少了些悲伤,多了名为理解的释然。
因为在每天陪伴玛莎的过程中,英格丽看到了自己。
两人从年轻时就是好友,一同经历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
两人也同样都是创作者,一个是记者一个是作家,用文字探索、记录世界。
然而,玛莎却告诉英格丽,自己因为生病而逐渐失去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这一事实,让英格丽体味到了衰老与死亡的真相。
其实,玛莎就像英格丽的一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身上其实也在进行着「逝去」二字。
英格丽在对玛莎不舍的情感中,何尝不也夹杂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
因此,她才会和玛莎聊天过后写下:
我几乎把死亡握在手中,我无法想象死亡会如此轻。
在经历这些之后,英格丽也能够理解玛莎的选择。
虽然她可能不会选择与好友相同的道路。
但,自己也能给予对方最大的宽容,不对她做任何评判。
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
作为陪伴者的英格丽,在片中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倾听者的模样出现的。
她总是津津有味地听着玛莎回忆自己曾经的情感过往与工作经历。
英格丽给出的语言上的反馈也并不多,但你只要看她的眼睛,就能清楚感知到:
她懂玛莎。
这种何尝也不是一种共情?
这种共情,更是因为英格丽自身也有相同的情感才能达到。
玛莎也是出于对英格丽的无条件信任,才会将自己的情感乃至生死交于英格丽手中。
也正是这种建立在生死之上的信任与情感,反向触动了英格丽对生命逝去的思考。
这时我们再来看看片名「隔壁房间」。
起初,玛莎让英格丽陪伴自己赴死,是让她在一墙之隔的另一房间,起到一个「精神与我所在」的陪伴感。
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英格丽心中过不去的那道坎,两人发生了几次关于到底要不要死的争论。
到了玛莎真的死亡时刻,英格丽甚至都不在度假屋中。
她依然走得安详。
也就是在之后,那段《死者》台词第三次出现。
虽然玛莎已经离去,英格丽也经历了生死与衰老的现实。
但看到与好友长相几乎一样的女儿出现,英格丽心中出现了一种来自新生惊喜的奇妙感。
这次台词是由英格丽说出,而且她将其中几句话换成了自己与玛莎的相处的细节。
整体的情感也不再是因为死亡而走向终点的无奈,反而带有一丝生机。
因为共情的力量让英格丽已经穿越了一道无形的墙,拥有了与玛莎彼此真正的理解与关心。
也让她不再抗拒死亡,能够充满勇气地继续活下去。
来源:独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