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2 月 2 日,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 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年仅 48 岁,这一消息瞬间在娱乐圈和大众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起初,外界普遍认为大 S 的死因是肺炎,但随后有中国台湾媒体引述知情人士说法称,大 S 真实死因为 “败血症”
2025 年 2 月 2 日,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 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年仅 48 岁,这一消息瞬间在娱乐圈和大众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起初,外界普遍认为大 S 的死因是肺炎,但随后有中国台湾媒体引述知情人士说法称,大 S 真实死因为 “败血症”,并非肺炎,这一反转引发了大众对其死因的强烈关注和猜测。
大 S 离世后,看看新闻 Knews 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居旻杰。居旻杰表示,病毒性肺炎造成大 S 死亡是有这种可能的。不过在大多数临床情况中,更多的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引起继发感染,如细菌、真菌的感染,最终引发败血症,专业名称为脓毒血症或者是感染性休克。大 S 本身基础情况就比较差,此前她多次因癫痫复发紧急送医,徐妈妈也透露她还患有心脏二尖瓣脱垂。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病毒感染后若再合并其他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病因的控制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据生命时报的一项研究发现,成人肺炎中病毒感染占比在提升,达到 39.2%,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而且很多人对肺炎的预防意识不足,是导致肺炎难治、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肺炎,加重慢阻肺、哮喘等疾病;对于老人、心脏病患者来说,肺炎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供氧不足,诱发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心梗;若感染肺部的细菌、病毒等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大 S 或许就是在感染流感后,由于自身抵抗力差,又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最终发展为败血症而不幸离世。
大 S 的离世不仅让人们关注她的死因,也引发了对日本医疗体系的讨论。在普遍印象中,日本的医疗系统较为发达,然而一位知名艺人在面对常见的流感时却未能得到有效救治,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为此,中新健康特邀中国新闻社驻日本分社记者,结合其亲身经历及对日本医疗体系的长期观察,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
驻日记者分享了自己在 2023 年 12 月被流感 “击中” 的经历。当时他突发高烧,嗓子疼得像 “吞刀片”,全身肌肉酸痛,还剧烈咳嗽,丧失味觉嗅觉。意识到情况不妙后,他迅速预约一家诊所前往就医。然而,医生很直白地告诉他,可以检测是否确诊新冠或流感,但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只开感冒药,按照感冒治疗。他按照医嘱服用了处方药,效果却并不明显,体温一直处于 39 度上下,那种高烧不退的无助感让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只能靠喝水和物理降温来缓解,硬挺五六日后才终于退烧好转。
原来,日本实行分级转诊制度,由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转诊” 制度非常严格,大医院并非患者想去就去。日常看病,人们主要是去小型诊所和私立医院。而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以门诊为主,不设病床,在面对新冠和流感等患者时,统一由 “发热外来” 门诊接诊,治疗方法也基本上按照感冒处理。此外,在日本,病人被救护车接走后,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医院接收病人。住院治疗需要医院认定确有必要才会收治,而流感被视为 “可自行恢复” 的疾病,患者往往被安排在家吃药自愈。除非病情极端恶化,陷入昏迷,医院才会接收患者。住院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疗从业人员不足。从每一百张病床配备的医生数量来看,英国有 108.1 名医生,美国有 93.5 名医生,德国有 51.9 名医生,而日本仅有 18.5 名医生。这使得在流感高发期,医院难以应对大量患者的就医需求。
有学者认为,当下日本医疗体系的核心逻辑是 “医院的运营秩序不可被打乱”,其优先事项是 “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治病救人不能逾越此前提。即便是日本国民,若没有家属施加强大压力,医院仍可能对病人采取 “最低干预” 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 S 这样具有相当财力的明星,仍无法得到日本医疗体系强有力地救治。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了大 S 的救治。一位在日本执业的华人医生透露,日本医院分级制度明确,箱根或是北海道的乡下医院,可能没有急诊、没有医生值班、或没有 ICU,所以大 S 起初没有办法住院,一定得转诊。另外,某些日本医生不喜欢给外国患者看病,因为日本医生英文能力不太好,觉得医患沟通有困难,可能会拒诊,或许这是导致大 S 治疗出现延误的又一个原因。很多欧美患者也吐槽过日本医生不愿意给外国患者看病的问题。有一位外国用户提及自己打电话给附近的一家诊所进行预约,很快接待员就问他是否可以去其他地方,当他询问原因时,接待员明确表示 “他们不接受外国人”,理由是 “与外国人沟通很困难”。
当然,日本的医疗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存在着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堪称全面,几乎涵盖了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日常的门诊看病、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还是各类手术以及药物费用,都在医保的保障范围之内。而且,加入国民健康保险的居民,在就医时只需个人负担三成的医药费,这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医疗负担。日本还建立了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针对那些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比如老年人、失能人士等,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无论是在专业的护理机构接受护理,还是在家中接受上门护理服务,相关的费用都可以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来支付。
日本的医护人员专业素养普遍较高,检查流程十分规范,护士会先负责进行一系列基础检查,如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然后将详细的检查数据提供给医生,医生则会根据这些数据,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准诊断。并且,日本的医院在诊疗过程中非常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从候诊区域的设置,到诊室的布局,都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隐私需求。此外,日本政府对医疗保险制度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从保险的运营管理,到医疗机构的监管,再到患者权益的保障,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医保制度能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中运行。
但是,日本的医疗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分级诊疗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小医院的医生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疗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使得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较低,一旦身体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患者往往更倾向于直接前往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紧张。即使患者按照分级诊疗的流程,从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到大医院,也会面临诸多问题。综合医院的床位数量有限,每天需要接收大量的转诊患者,这就使得患者在转诊后,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入院接受治疗,而在等待的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日本的医疗保险虽然覆盖范围广,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来说,保险费用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一些家庭可能会因为难以承担保险费用而被迫放弃参保,这无疑将他们置于了医疗风险的边缘。此外,尽管医保覆盖范围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疾病和药物不在保险报销范围内,患者需要自行承担全部费用,这对于那些患有罕见病或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来说,经济压力巨大。而且,日本医疗保险的购买和赔付手续相对繁琐,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和提供各种证明材料。
对于外国人来说,在日本看病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看病前,最好准备好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如护照、在留卡等,方便医院登记信息。若有既往病史,可携带英文或日文的病历摘要,帮助医生快速了解病情。还可以下载一些医疗翻译软件,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语言不通,尽量选择有国际医疗中心或者配备翻译服务的医院,像东京的顺天堂医院、圣路加国际医院等,都设有专门的国际医疗窗口,能为外国患者提供多语言服务。未参保的外国人需全额支付医疗费用,在就诊前,可向医院咨询预估费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困扰。一些医院接受信用卡支付,但也有部分只接受现金,所以准备足够现金也很重要。另外,若购买了旅行保险,需了解保险理赔范围和流程,保留好所有医疗费用收据,回国后申请理赔。
大 S 的离世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悲剧,她的经历不仅让我们关注到她个人的健康状况,也引发了我们对日本医疗体系的深入思考。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日本医疗体系的优缺点,以及在异国他乡旅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也希望日本的医疗体系能够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来源:晓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