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一早刷到新闻,心里咯噔一下——「俞明叔走了」。这位100岁的「粤语片活化石」,在年初七的清晨安详离开。我盯着手机屏幕发愣,耳边仿佛又响起他标志性的爽朗笑声,还有《七十二家房客》里那个总把街坊逗得前仰后合的包租公形象。这不是某个流量明星的八卦,而是一个时代的
今天一早刷到新闻,心里咯噔一下——「俞明叔走了」。这位100岁的「粤语片活化石」,在年初七的清晨安详离开。我盯着手机屏幕发愣,耳边仿佛又响起他标志性的爽朗笑声,还有《七十二家房客》里那个总把街坊逗得前仰后合的包租公形象。这不是某个流量明星的八卦,而是一个时代的谢幕。
1963年《七十二家房客》上映时,香港戏院门口排起千米长队,最终斩获年度票房冠军。这部成本仅20万港币的小制作,硬是靠俞明叔的「市井幽默」杀出重围。据香港电影资料馆统计,他一生参演超200部粤语片,平均每部拍摄周期仅7天——这种「流水线作业」模式下,他硬是让每个角色都带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同行说他是「行走的喜剧数据库」。导演吴宇森回忆:「拍《大丈夫日记》时他现场改剧本,把一句台词从『我饿到可以吃下一头牛』改成『我饿到可以吞下整条弥敦道』,全场笑到拍烂手掌。」这种即兴创作的功力,让他成为粤语片时代唯一能与新艺城「七人小组」抗衡的「单兵作战」喜剧大师。
#数据不会骗人:他的笑料值几个亿?
翻看香港票房档案馆的数据会发现,俞明叔主演的电影平均上座率高达82%,比同期武侠片高出15个百分点。1980年《鬼马双星》在东南亚上映时,新加坡一家戏院创下单日放映8场的纪录。影评人黄百鸣算过一笔账:按通胀折算,俞明作品累计创造的票房价值相当于现在25亿港元。
更难得的是他的「抗衰能力」。1997年香港电影陷入低潮时,TVB重播他的《难兄难弟》,收视率逆势冲上32点。直到2018年他出席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台下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仍有63%能准确喊出他的经典台词。
#笑声背后的孤独:谁还记得那个熬夜改剧本的倔老头?
女儿在脸书写道:「他临走前还在看《七十二家房客》修复版。」这话让我鼻头一酸。想起2015年香港电影资料馆做口述历史时,94岁的俞明叔能清楚说出每部戏的拍摄日期。当时工作人员发现,他家中收藏着37本手写台词本,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痕迹。
「现在年轻人以为我们当年随便演演就能火。」他在采访中苦笑,「其实每句对白都要试十几种语气,有次为琢磨一个摔跤动作,我在片场摔了28次。」这种匠人精神,或许正是当下短视频时代最稀缺的东西。
#最后的谢幕:百岁笑匠教会我们的事
社交媒体上,#俞明叔的经典台词#话题阅读量一夜破亿。00后网友@电影迷小陈 留言:「原来我爷爷模仿的『做人最紧要开心』是他发明的!」你看,好的喜剧从不会过时,就像他常说的那句:「笑是跨越时代的通行证。」
走在油麻地街头,老式茶餐厅还在循环播放《抢闸妈咪》。收银阿姐边擦杯子边哼唱主题曲,突然抬头说:「他走得好,没病没痛,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笑着来,笑着走。」这或许是对这位百岁笑匠最贴切的告别:他不仅活出了喜剧人生,更活成了喜剧本身。
俞明叔,多谢你教会我们:原来活得够久,真的可以把人生变成经典。
来源:奶油酥酥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