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过节,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过节,其实也是过这个‘劫’。为什么过节要恭喜,恭喜啊!就是你居然没有死掉。你看每次一节好多人不见了,你去看看一个节气下来多少人不见了。节就是‘劫’,人要过关,所以关节关节,关很重要,节其实要小心。”——曾仕强教授
“尤其是过节,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
过节,其实也是过这个‘劫’。
为什么过节要恭喜,恭喜啊!
就是你居然没有死掉。
你看每次一节好多人不见了,
你去看看一个节气下来多少人不见了。
节就是‘劫’,人要过关,
所以关节关节,关很重要,节其实要小心。”
——曾仕强教授
深夜刷到那条新闻时,我的手悬在手机屏幕上足足十秒钟——"大S春节猝死,狂欢派对成绝唱"。
朋友圈里凌晨三点还在晒酒局定位的年轻人,
度假村门口凌晨五点排队的人群,
此刻都成了刺眼的红色警示灯。
台湾女星大S的悲剧并非孤例,
这位以美容大王著称的台湾明星,
最后倒在了跨年朋友家宴派对后的温泉之旅的日本酒店里,
在她生死挣扎之时,隔壁房间她的母亲和妹妹还在直播跳舞。
假设她春节没有去日本旅行,假设她老老实实呆在家中,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这让我想起《黄帝内经》的警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当我们在霓虹灯下举杯时,身体里的生物钟正在发出绝望的警报。
曾仕强先生说过一句话:
"你看每次一节好多人不见了,你去看看一个节气下来多少人不见了。"
原来我们每年都在经历十二次生死考验而不自知。
2023年春运期间,全国医疗机构接诊酒精中毒患者达23.7万人次,平均每分钟就有4.5人因饮酒过量被送医。
三亚某度假酒店除夕夜发生踩踏事件,监控视频里拥挤的人群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3人再也没能站起来。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说:
"每年春节后ICU床位都会爆满,就像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心理学有个"节日综合征"概念:超过68%的都市人会在长假后出现严重焦虑。
上海某心理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春节后离婚咨询量暴增300%,那些在酒桌上强颜欢笑的夫妻,终于在新年钟声里扯碎了最后的面具。
更讽刺的是,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78%的"网红打卡地"游客根本记不清自己看过什么风景。
我们正在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
用透支健康的方式庆祝生命,用伤害亲情的方式维系关系,用摧残心灵的方式追求快乐。
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坦塔罗斯,永远在饥渴中追逐近在咫尺的果实。
曾老说"过节要恭喜你居然没有死掉",
这黑色幽默背后,是对现代人狂欢式生存的深刻洞察。
苏州寒山寺的除夕钟声总在23:00准时敲响,方丈说这是为了让香客们早点回家团圆。
日本人在新年清晨的"初诣"后必定静坐抄经,这种张弛有度的仪式传承了八百年。
最震撼的是北欧人的"hygge"文化,他们用烛光、毛毯和热可可构筑起抵御严寒的精神堡垒。
我认识一位非遗传承人,每年立春他都会闭关制作七十二候风筝。
他说:"节气是天地写给人类的情书,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
这种对时间的敬畏,恰是现代人最缺失的智慧。
当我们在KTV嘶吼《难忘今宵》时,是否还记得祖先在春社日默默擦拭农具的虔诚?
站在甲辰龙年的门槛回望,那些消失在节日狂欢中的人,都在用生命为我们敲响警钟。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重新定义过节:清明诵经超度,端午教孩子辨认艾草,中秋为邻居送去手作月饼。
曾老说得对,每个节气都是渡劫修行的道场,与其在霓虹灯下醉生梦死,不如在万家灯火中修炼一颗慈悲心。
当零点钟声再次响起,愿你放下装满酒精的酒杯,端起母亲熬的桂圆茶;
关掉震耳欲聋的音响,听听父亲收藏的老唱片;
暂停朋友圈的九宫格,在书房静心焚香诵经为世界祈福。
停下刷无聊的短视频的手指,静下心来为看到的正能量的文章点个赞。
当你内心清净下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因为真正的节日祝福,从来不是"玩得尽兴",而是"过得平安"。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