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S(徐熙媛)走了,年仅48岁。这本该是一个关于生命无常、健康警示的故事,但舆论场上的焦点,却被一场“包机罗生门”彻底带偏——前夫汪小菲是否包机送骨灰回台?小S怒斥“谎言”、张兰点赞争议视频、包机公司声明打脸……一场本应庄重的后事,硬生生演变成狗血连续剧的续集
大S(徐熙媛)走了,年仅48岁。这本该是一个关于生命无常、健康警示的故事,但舆论场上的焦点,却被一场“包机罗生门”彻底带偏——前夫汪小菲是否包机送骨灰回台?小S怒斥“谎言”、张兰点赞争议视频、包机公司声明打脸……一场本应庄重的后事,硬生生演变成狗血连续剧的续集。而普通人的社交平台,早已被这些真真假假的“瓜”塞满,避无可避。
一、死亡与流量:一场精心设计的“剧本杀”?
大S的离世,本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她的一生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曾是无数人的青春记忆。然而,当她的死讯被证实后,舆论的焦点迅速从缅怀转向了“遗产争夺”“包机费用”“前夫现夫恩怨”等八卦议题。
健康警示无人问,狗血剧情天下知: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离世,而她长期饱受癫痫、心脏病困扰,甚至生产时曾命悬一线。但这些关乎健康的重要信息,在热搜榜上远不及“汪小菲包机”“具俊晔哭抱骨灰坛”的讨论度。
包机争议成流量密码:从“汪小菲包机”的传言到小S怒斥“人在做天在看”,再到包机公司声明费用由小S夫妇支付,这场闹剧的每一步都精准踩中吃瓜群众的猎奇心理。自媒体们如秃鹫般盘旋,将逝者的尊严撕碎,只为分食一口“人血流量”。
二、谁在制造这场“狂欢”?
这场闹剧的推手,是自媒体、平台算法与人性窥私欲的合谋。
1. 自媒体:标题党与断章取义
例如,某博主声称“大S活不过50岁的算命预言成真”,将玄学与悲剧强行挂钩,评论区瞬间涌入数千条“命运天注定”的感慨。而大S真实的健康困境与医疗细节,却无人深究。
2. 平台算法:流量为王,真相靠边
平台推送给用户的内容,往往优先选择争议性、情绪化的话题。例如“张兰点赞汪小菲包机视频”的标签,即便后续被证伪,仍能收割百万点击。
3. 围观者:代入式吃瓜,情感消费
网友们在“站队”中寻找代入感:有人痛斥汪小菲“蹭热度”,有人嘲讽具俊晔“软饭男”,甚至有人翻出大S与前夫离婚时的旧账,将一场死亡事件异化为“道德审判”的战场。
三、被掩盖的真相:我们本应关注什么?
在这场流量狂欢中,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被淹没:
健康警钟:大S的早逝,与她对健康的过度透支密切相关。她曾为美白吃凝血剂、为减肥长期节食,甚至自述“大脑像酷吏般鞭策身体”。这些本可作为健康科普的案例,却成了八卦的边角料。
家庭与孩子的未来:大S与汪小菲育有两子,母亲骤然离世后,孩子的心理创伤与抚养权问题,才是真正需要社会关注的议题。
媒体责任与公众理性:当死亡成为流量工具,我们是否该反思:为何对他人悲剧的消费,成了互联网的常态?
四、普通人的无奈:我们不想吃“人血馒头”
作为一个普通网友,我对这场闹剧的感受只有两个字:**疲惫**。
信息过载与情感麻木:每天打开手机,满屏是“大S遗产分配”“汪小菲抑郁症复发”的推送,仿佛她的死亡只是一场供人围观的表演。
被绑架的注意力:平台算法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即便不想关注,也会被强制投喂。而那些真正关乎社会民生的新闻,反而被挤到了角落。
结语
大S的去世,本应是一个让人静默思考生命意义的时刻。然而,在流量的裹挟下,它成了自媒体与吃瓜群众的“盛宴”。当我们在评论区敲下“一路走好”时,是否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在缅怀逝者,还是在消费悲剧?
或许,真正的尊重,是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清醒。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