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离世,年仅48岁。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无数网友陷入悲痛,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悼念内容。然而,在公众的哀思中,一场以“消费逝者”为名的流量争夺战悄然上演。
2025年2月,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离世,年仅48岁。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无数网友陷入悲痛,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悼念内容。然而,在公众的哀思中,一场以“消费逝者”为名的流量争夺战悄然上演。
据抖音安全中心公告,账号“我是夏小健”发布“汪小菲包机送大S回家”的不实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尽管大S家属明确否认该消息,称包机事宜由徐家人全权处理,但谣言已引发数百万点击。更令人咋舌的是,该账号被曝与张兰存在关联——张兰在直播间播放汪小菲怒斥自己的录音,并借此吸引超10万观众围观。随后,“张兰·俏生活”“汪小菲”等账号因多次利用逝者炒作、发布不实内容牟利,被抖音无限期封禁。
数据显示,张兰被封禁前的直播场均观看人数达23.8万,带货总榜排名第四,其商业变现能力可见一斑。而这场闹剧的代价,却是对逝者尊严的践踏与公众情感的撕裂。
抖音此次封禁行动并非一时兴起。据抖音副总裁李亮透露,平台早在2月5日便对“我是夏小健”账号启动调查,初期仅作30天禁言处理;直至包机公司公开辟谣,才将其定性为“性质恶劣的谣言”并永久封禁。而对张兰、汪小菲等账号的封禁,则是基于其“屡次违规且拒不改正”的历史记录。
在算法驱动的社交媒体时代,注意力即财富。张兰团队深谙此道:通过制造争议话题,将私人恩怨转化为公共谈资,甚至不惜消费逝者。这种“黑红也是红”的逻辑,暴露了部分创作者对伦理底线的漠视。而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无形中助长了此类行为——争议性内容往往获得更高推荐权重。
从法律层面看,抖音封禁账号有据可依;但从伦理视角,事件揭示了更深层矛盾。例如,张兰在直播中强调“考虑员工生计”,将商业行为合理化。这种以“生存压力”为借口的炒作,是否构成对公众情感的绑架?当商业利益与道德责任冲突时,社会该如何界定边界?
网友的愤怒与声讨是推动平台行动的重要力量,但情绪化表达也可能掩盖真相。例如,部分网友因反感张兰而呼吁“全面封杀”,却忽视了她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如何在维护网络正义的同时避免“舆论审判”,仍是值得警惕的议题。
网红经济催生了大量“职业化”的内容生产者,但其伦理教育几乎空白。建议平台联合行业协会开设伦理培训课程,并将合规表现与流量扶持挂钩。
死亡本应是私密的、庄重的,但在流量逻辑下,它被异化为公共消费品。社会应通过教育倡导对生命的尊重,让“不打扰”成为共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真正的悼念,是让逝者安静地离开。”
来源:草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