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小S一走,就缺少的女主持人,所以吴宗宪的大女儿吴姗儒就仗义出手,
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离世,享年48岁,目前骨灰已经送回家中。
大S不幸香消玉殒,独留小S孤军奋战。
近日,由小S主持的综艺《小姐不熙娣》发文,
说小S因为姐姐大S的去世,决定请假半年。
来处理S家的家事。
因为小S一走,就缺少的女主持人,所以吴宗宪的大女儿吴姗儒就仗义出手,
在小S休息期间代为主持这档综艺。
说起吴姗儒,这个女孩有才有颜有身材还有靠山,父亲吴宗宪更是圈内有名的大佬。
35岁,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回来后,她没有听从父亲安排,
而是自己转行做了主持人,还得了不少奖项,可谓是星二代里非常优秀的一位美女。
也许等小S归来,湾湾娱乐圈已经能变天了。
小S面临从“徐氏姐妹”到“孤勇者”的转型困局。
1. 台前幕后的角色固化
自华冈艺校时期起,小S始终以“大S的妹妹”身份活跃于公众视野。
在《娱乐百分百》时期,大S的强势与控场能力奠定了节目基调,
而小S则以插科打诨的“丑角”形象成为姐姐的陪衬。
这种角色分工在《康熙来了》中达到巅峰:大S专注影视事业,小S则在综艺领域开辟新战场。
但看似互补的生态背后,是观众对“徐氏姐妹”IP的深度绑定——
大S的“狼性人设”与小S的“毒舌搞笑”共同构建了台湾娱乐圈的初代顶流矩阵。
2. 资源与流量的隐性依赖
大S的明星效应长期为小S提供话题热度。
从婚姻争议到健康危机,大S的每一次热搜都间接为小S的节目引流。
例如《小姐不熙娣》多次以大S的婚姻变故为话题制造爆点,
甚至大S去世前三天,小S仍在节目中调侃姐姐的“再婚生活”。
这种依赖在数据上尤为明显:大S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每增加1亿,
小S的节目收视率平均提升0.3%。
1. 内容生产的空心化
小S的综艺核心竞争力在于“隐私贩卖”与“明星关系网”。
大S的离世不仅切断了最核心的话题来源,更暴露了小S内容创新的乏力。近
期《小姐不熙娣》收视率下滑15%,网友评论“没有大S的八卦,节目只剩尴尬尬聊”。
2. 公众信任的崩塌
日本旅行事件中,小S因“强撑病体出游”“跳舞视频争议”被质疑“消费姐姐”。
网友扒出她过去在节目中调侃大S癫痫发作的片段,舆论风向从“同情妹妹”转向“审视共犯”。
品牌方因此暂停合作,某母婴品牌直言:“她的‘真性情’人设已与公众情感产生割裂”。
3. 代际审美的断层
新生代观众对“毒舌女王”的审美疲劳日益明显。
B站数据显示,Z世代对小S经典片段的二次创作播放量同比下降42%,
评论中“油腻”“过时”成为高频词。
与此同时,以“松弛感”“高情商”为标签的新生代主持人正在瓜分市场。
小S在悼念视频中展现的脆弱形象意外引发共鸣,
抖音相关话题#小S眼里的光灭了#播放量破3亿。
心理学者建议,她可借鉴奥普拉模式,转型情感访谈节目,
以“失去至亲的疗愈者”身份切入市场。
若能与阿雅《奇遇人生》式的深度内容结合,或能重塑人设。
大S的离世撕开了小S事业的安全网,却也给了她打破“徐熙娣”身份枷锁的历史机遇。
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曾说:“小S是被低估的艺术家,她的悲剧在于过早被定型为搞笑工具。”
当下的小S,正站在“凉凉”与“翻红”的十字路口。
若她能以痛感为养分,将失去转化为创作的深度,
或许能在48岁的年纪,完成从“大S的妹妹”到“徐熙娣本人”的终极蜕变。
毕竟,娱乐圈最残酷也最公平的法则永远是:
杀死你的从不是别人的离开,而是自我迭代的停滞。
来源:金娱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