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2日,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病离世,全网哀悼之际,一场围绕其离世的流量争夺战悄然上演。2月5日,抖音账号“我是夏小健”发布视频称“汪小菲包机接大S骨灰”,引发热议。张兰随后通过小号推荐该视频,并借势开启直播带货,直播间观看人次超930万,销
2025年2月2日,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病离世,全网哀悼之际,一场围绕其离世的流量争夺战悄然上演。2月5日,抖音账号“我是夏小健”发布视频称“汪小菲包机接大S骨灰”,引发热议。张兰随后通过小号推荐该视频,并借势开启直播带货,直播间观看人次超930万,销售额破百万。
然而,事件迅速反转。逝者家属小S及包机公司公开辟谣,直指“包机”为虚假信息。2月8日,抖音以“利用逝者恶意营销、屡次违规”为由,无限期封禁张兰、汪小菲及其关联账号,微博亦跟进暂停张兰直播功能。至此,这场以“消费逝者”为核心的流量狂欢,以平台重拳封杀告终。
---
#### **1. 触碰道德红线:“人死为大”的集体情绪反噬**
中国文化中,“死者为大”是根植于公众情感的基本伦理。张兰等人借逝者炒作,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刺痛了公众对生命尊严的敬畏。抖音副总裁李亮直言,此类行为“伤害了逝者家属和公众感情”,封禁是平台对道德底线的捍卫。
#### **2. 谣言产业链的恶性循环:低成本造谣 vs 高成本辟谣**
此次事件暴露了自媒体时代的顽疾:造谣成本低廉,而辟谣需多方联动。尽管抖音在辟谣后迅速封禁账号,但谣言已通过直播、热搜扩散,形成裂变效应。张兰直播间被封前,销售额仍超百万,折射出“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
近年来,从“家暴卖惨”到“剧本炒作”,无底线博流量已成行业毒瘤。网友对张兰封禁“大快人心”的呼声,实为对长期“审丑疲劳”的宣泄。微博话题#张兰汪小菲账号无限期封禁#阅读量超4.4亿,评论区高赞写道:“封得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
#### **1. 封禁标准之问:为何“屡犯不改”才被处理?**
抖音回应称,张兰等人账号“历史上屡次违规被处罚而未改正”,此次叠加“消费逝者”的恶劣性质,故从严处理。然而,网友质疑平台为何此前未及时干预。若平台能早期严格执法,或可避免谣言扩散。
#### **2. 选择性执法的隐忧:流量与监管的博弈**
有评论指出,抖音此次“挥泪斩马谡”,或因舆情压力与网信办介入。头部主播张兰曾是平台流量支柱,封禁背后或隐含“壮士断腕”的无奈。这种“事后重罚”模式,暴露了平台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的摇摆。
---
#### **1. 头部主播的“致命短板”:流量狂欢与舆情失控**
张兰的翻车,映射出直播行业的普遍困境:主播擅长制造话题,却缺乏舆情风险意识。其团队甚至未核实“包机”真实性便推荐视频,最终引火烧身。若企业公关介入,或可避免这场危机。
#### **2. 品牌与个人IP的深度绑定:一场危险的赌博**
麻六记凭借张兰的“家事营销”快速崛起,线上销售额一度超线下。但账号封禁后,品牌面临流量断崖,竞争对手或趁机瓜分市场。过度依赖创始人IP,使品牌抗风险能力脆弱。
#### **3. 行业转型迫在眉睫:从“流量至上”到“内容向善”**
国家网信办近年持续整治无底线炒作,此次封禁释放明确信号:靠“黑红”博眼球的时代已终结。主播需从“流量猎手”转向“内容创作者”,以真实、优质内容赢得用户。
---
#### **1. 平台责任:建立透明化、前置化的监管机制**
抖音若想赢得公信力,需公开封禁标准,并加强违规预警。例如,对高敏感话题设置“审核冷静期”,避免谣言借热点扩散。
#### **2. 公众觉醒:用“理性点赞”取代“情绪围观”**
网友既是流量经济的消费者,也是监督者。若公众能拒绝为炒作内容买单,谣言产业链将不攻自破。
#### **3. 法律完善:提高造谣成本,保护逝者权益**
现行法律对“消费逝者”的处罚力度较弱。建议增设“侵害逝者名誉权”条款,让恶意炒作付出法律代价。
---
来源:阿哥爱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