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S的树葬还有琼瑶的花葬,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具有很好的正面导向作用,可以很好的避免因人口代际传承链条断裂,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和空间阻隔造成的“三代之后不上坟"而被荒废或平整的尴尬!
大S的树葬还有琼瑶的花葬,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具有很好的正面导向作用,可以很好的避免因人口代际传承链条断裂,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和空间阻隔造成的“三代之后不上坟"而被荒废或平整的尴尬!
在一片争议声中,小S通过经纪人发声证实大S将进行树葬,并强调:“姐姐希望以最朴素的方式回归自然,我们只是完成她的心愿,因为其实我们每次聚餐的时候,都一定会聊到生死的话题,然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记得当时我姐姐说,如果她有一天走了,她想要环保树葬。”
此前,一生追求浪漫爱情的琼瑶,在自杀后也选择了一种非常浪漫的丧葬方式——花葬。在台北风景如画的阳明山臻善园,她的骨灰被安放在花坛下方地窖,与自然融为一体,上面种植着美丽的花朵,以此作为她灵魂的最终栖息地。
随着人口结构变迁、土地资源紧张、新一代年轻人生活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生态意识的提升,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花葬、树葬等生态葬模式,相比于传统丧葬模式,会有更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文化适应性。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率放缓,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如中国2022年总和生育率1.09)的背景下,家庭结构逐步变成"4-2-1"的小型化家庭结构(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子女)。
而且,现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传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突破到65%(中国2022年数据),大量青壮年定居城市,与农村祖坟所在地也形成了地理隔阂。
很多年轻人不再像以往一样,回乡祭扫祖先,即使有意愿,时间和经济成本也构成现实障碍,“三代之后不上坟”确实可能成为更普遍的社会现象。
以日本为例,65岁以上人口占比30%(2023年),许多偏远地区祖坟已出现“绝户管理”现象,正如我国民间所说,坟过百年自然平。
而花葬和树葬等生态葬,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东方哲学与生态葬结合,重塑“回归自然”的生命观,由公墓方统一养护,规避了家族墓地因后代断代、无人清理导致的荒废风险。更可以避免城市化进程中,无主墓地可能被认定为“无主坟”,面临迁移或平整的风险。
中国每年死亡人口约1000万,传统土葬需消耗土地约10万亩(单个墓穴占地1.5-3㎡),而树葬可节约90%以上土地。例如,北京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通过树葬,单亩土地承载量达传统墓地的20倍,生态葬成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然选择。
现代人更关注现世生活,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趋于理性化。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东亚30岁以下群体中仅41%认为定期扫墓“非常重要”。
而且年轻一代对传统土葬的认同度在下降: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火化率达58%,生态葬接受度年增15%,2023年《中国殡葬消费调查》显示,30岁以下群体中58%接受生态葬,较60岁以上群体高出42个百分点。
花葬和树葬的生态葬方式,让人们的遗体回归自然,让花和树又能成为维系精神传承的新型纪念体系,既遵循了“入土为安”的传统,又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永续循环的目的。
例如:成都“金沙陵园”推出“生命树认养计划”,将刻有逝者姓名的纪念牌悬挂于树上,既保留个体纪念功能,又赋予“生命延续”的生态意象。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纪念林”成为城市文化地标,通过集体性生态空间消解传统家族墓地的孤立性。
“入土为安”观念仍根深蒂固,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国农村土葬率仍超60%),需通过“渐进替代”策略,如重庆试点“先火化后树葬”的混合模式。并制定相关配套的制度,明确生态葬用地的永久使用权,避免出现“树砍碑失”纠纷。德国《墓地法》规定树木葬区域至少保留99年,值得借鉴。
无论是大S的树葬,还是琼瑶的花葬,在社会影响上都有很好的正向意义,让公众更好的了解这种新型丧葬模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的心理抵触。
花葬、树葬的意义远超殡葬方式革新,本质上是人类对生死关系的一次文明级反思。花葬和树葬既能尊重传统,也可规避物理空间上的风险,实现从“死亡空间”到“生命景观”的升级,关键是在家族延续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实现了“纪念场所”向“生命共同体”的升华。
未来推广应把握三组平衡: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平衡(如保留清明祭扫仪式但转移至纪念林)、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平衡(补贴政策与碳汇交易结合)、个体选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保障传统土葬权利但提高生态葬便利性)。
唯有如此,才能让“落叶归根”的传统智慧在生态文明时代焕发新生。
来源:阿智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