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一则“TVB女演员梁珈咏在商场摆摊卖饰品”的消息引发热议。这位曾参演上百部电视剧、凭借《同事三分亲》中“刘定英”一角被观众熟知的演员,如今却在商场角落经营小摊,售卖首饰与小物件。有人感叹“TVB演员生存不易”,也有人钦佩她的勇气与坚持。这一事件
2025年3月,一则“TVB女演员梁珈咏在商场摆摊卖饰品”的消息引发热议。这位曾参演上百部电视剧、凭借《同事三分亲》中“刘定英”一角被观众熟知的演员,如今却在商场角落经营小摊,售卖首饰与小物件。有人感叹“TVB演员生存不易”,也有人钦佩她的勇气与坚持。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香港影视行业的现实困境,更展现了艺人在职业与生活之间的挣扎与选择。
梁珈咏自2000年加入TVB以来,参演了《谈情说案》《冲上云霄Ⅱ》《宫心计》等经典剧集,尽管多为配角,但稳定的出镜率曾让她成为“港剧熟脸”。尤其在2007年的《同事三分亲》中,她饰演的“刘定英”一角因自然生动的表演获得观众认可。然而,随着TVB剧集产量下降和市场竞争加剧,近年她的戏约大幅减少,从每年参演近十部剧到如今“等一个机会”。摆摊背后的多重考量
梁珈咏在社交媒体坦言,摆摊是为了“做喜爱的事”并补贴收入。她的摊位以手工饰品为主,价格亲民,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这一选择并非心血来潮:一方面,TVB演员薪资普遍偏低(普通配角月薪约1-2万港元),且工作不稳定;另一方面,42岁的她坦言“年龄限制戏路”,但强调“从未放弃演戏”
曾因《宫心计》《法证先锋》成名的蔡淇俊,2014年离开TVB后在内地创业,开过10家米线店却因亏损转行摆摊卖鸡爪,如今已创立自有品牌。沈震轩:开网约车解压的“Kobe哥”
《使徒行者》中饰演Kobe的沈震轩,近年跨界开健身房、跑网约车,直言“驾驶是解压方式,也是观察生活的窗口”。戴耀明与梁茵:茶餐厅里的演技派
52岁的戴耀明在茶餐厅端盘子学冲奶茶,30岁的梁茵转行服务员仍盼回归荧幕,他们的选择凸显行业残酷现实。
香港影视业近年面临内地与流媒体冲击,TVB剧集产量从2010年代年均30部降至不足15部。加之“合拍剧”更青睐流量明星,本土配角机会锐减。收入结构的致命短板
TVB采用“部头约”制度,演员无底薪,按剧集集数计酬。一部20集剧集的配角收入约5-8万港元,扣除经纪佣金后难以维持生计。相比之下,摆摊、开网约车等副业反而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年龄与性别双重桎梏
女性演员尤其面临“40岁魔咒”,戏路多被限制为“母亲”“师奶”等刻板角色。梁珈咏坦言:“不是不想演女主角,而是市场觉得你‘不适合’”。
有网友质疑“演员摆摊是自降身价”,但也有观众力挺:“靠双手挣钱比炒作人设更值得尊重”。梁珈咏的摊位常被认出,她笑称“顾客夸我比电视上更亲切”。行业转型的生存智慧
这些演员的转型路径暗含启示
梁珈咏们的故事,撕开了娱乐圈的光鲜滤镜,也重塑了公众对“演员”身份的认知。当镜头前的光环褪去,他们用摆摊、开车、端盘子维系生计,却又在社交媒体写下“仍在等一个角色”。这种矛盾中的坚持,或许比任何剧本都更具张力。正如梁珈咏在摊位旁挂着的标语:“生活是舞台,处处可演戏。”这或许正是TVB黄金时代留给他们的最后馈赠——无论境遇如何,都要活得精彩。
TVB演员梁珈咏的摆摊事件,是香港影视行业变迁的缩影,也是艺人应对生存挑战的真实写照。通过她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行业困境、职业转型的智慧,以及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韧性。当“演员”不再是终身职业,或许这种破圈与坚守并存的姿态,才是娱乐圈最动人的剧情
来源:自学吉他弹唱与指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