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大S的突然离世,本应让这场持续多年的离婚风波画上句点,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2025年大S的突然离世,本应让这场持续多年的离婚风波画上句点,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从抚养权争夺到遗产纠纷,再到舆论混战,大S生前埋下的种种伏笔,最终让两个孩子深陷漩涡中心。
大S生前对汪小菲的诉讼从未停歇,从“泄露孩子姓名”到“公开住址”,甚至限制探视权,导致汪小菲多次在直播中无奈表示“只能在校门口见孩子3分钟”。
这些诉讼在无形中切断了父子女的情感纽带,也加剧了双方家庭的敌意。
大S去世后,S妈黄春梅公开宣战,质疑汪小菲的抚养能力,而汪小菲友人则称“带走孩子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拉锯战中,孩子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早已被忽视。
早在2024年,汪小菲女儿玥儿被曝抑郁,网友直指父母离异后频繁的争夺与舆论压力是主因。
大S生前坚持将孩子留在台北,切断与汪小菲的联系,甚至收走孩子的电话手表,导致父女关系疏离。
而汪小菲现任妻子马筱梅的介入,更让孩子在“新旧家庭”间无所适从。
而随着大S的离世, 她名下多套房产中,S妈现居的婚前置业属于其个人财产。
若孩子监护权转移至汪小菲,遗产处置权可能落入其手,这直接威胁到S妈的居住权益。
尽管具俊晔之前声称将遗产处理权交予S妈,但复杂的法律与税务问题让这一承诺难以兑现。
大S生前饱受争议,S家形象受损,小S甚至因此失去商业合作机会。
S妈宣战汪小菲的背后,不仅是财产争夺,更是一场家族声誉的保卫战。
而汪小菲在社交媒体上的质问——“到底是谁没照顾好大S”,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从大S生前酒店内景曝光,到死后遗产分配细节被深挖,媒体对这场风波的持续报道,让两个孩子始终处于舆论风暴中心。
公众的“同情”与“批判”,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如今,大S与汪小菲的案例警示世人:离异夫妻的对抗性决策,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情感与安全感。
法律程序固然重要,但父母的克制与同理心才是关键。
大S与汪小菲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双输”的博弈。
当成年人的恩怨凌驾于亲情之上,孩子便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
来源:魔妈读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