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自曝片酬腰斩仍无人投资:港影寒冬何去何从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3-26 19:35 3

摘要:在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的春茗晚宴上,古天乐的一番话如重锤般砸在行业人心头:“现在不是减薪的问题,是根本没人投资。” 这位曾以 “日薪百万” 闻名的影帝,如今自降片酬至十年前水平,却仍难换来一纸合约。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发起的 “拍住上” 计划原定两年拍摄八部电影,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的春茗晚宴上,古天乐的一番话如重锤般砸在行业人心头:“现在不是减薪的问题,是根本没人投资。” 这位曾以 “日薪百万” 闻名的影帝,如今自降片酬至十年前水平,却仍难换来一纸合约。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发起的 “拍住上” 计划原定两年拍摄八部电影,如今仅完成四部便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僵局。

数据如同刺骨寒风:2024 年香港本土票房总收入 13.4 亿港元,创 13 年新低;9 家影院倒闭,黄金时段上座率不足两成。刘青云为出演《爸爸》主动降薪,剧组却连盒饭预算都捉襟见肘;张家辉在片场自嘲:“现在拍戏不是看演技,是看谁更能饿肚子。”

行业生态链全面崩塌的景象令人咋舌:TVB 资深绿叶戴耀明在茶餐厅端盘子被认出,尴尬地搓着围裙说 “总要食饭嘅”;灯光师转行卖保险,场务白天送外卖、晚上回片场打杂。网友痛心疾首:“港片编剧是不是买了‘警匪 + ICAC + 黑帮’的素材包无限续杯?”

港影寒冬绝非一日之寒。2010-2023 年,香港年均生产电影仅 52 部,不足黄金年代的四分之一。警匪、黑帮、律政题材被反复翻炒,连古天乐自己都承认:“观众看到追车爆炸的镜头,可能比演员还清楚下一步剧情。”

审美疲劳创作惰性形成恶性循环。2024 年港产贺岁片票房总和,竟不及前一年一部《饭戏攻心 2》。反观内地市场,《流浪地球》系列、《我不是药神》等创新之作持续破圈,而香港电影仍在 “舒适圈” 里打转。

更致命的是人才断层。2024 年香港开镜电影不足十部,30 岁以下新生代演员屈指可数。网友调侃:“银幕上永远是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排列组合,ICAC 查完黑帮查毒贩,查完毒贩查股市。” 当 Z 世代成为观影主力,港片却拿不出能引发共鸣的青春叙事。

尽管寒意刺骨,仍有电影人在绝境中摸索出路。古天乐的 “笨办法” 或许能带来启示:降薪、砸技术、带新人。他自掏腰包研发媲美好莱坞的特效系统,在《暗夜追凶》片场与群演同吃盒饭;拍《冲锋》时硬塞三位新人进组,手把手教戏,最终将张子枫送上金像奖提名。

《破・地狱》与《爸爸》的成功,证明严肃题材也能叫好又叫座。前者以殡仪行业为切口探讨生死,后者聚焦精神病少年弑亲案的人性挣扎,两部作品均未刻意讨好市场,却凭借深刻的情感共鸣打破票房魔咒。导演陈茂贤直言:“只要观众买票进场,文艺片就是商业片。”

跨界合作内容创新成为新趋势。铜锣湾影院推出 “《扫毒》沉浸场”,观众穿防弹衣参与枪战互动,上座率飙升至 85%;《九龙城寨之围城》凭借怀旧港味与视觉奇观狂揽 6.8 亿票房;刘德华宣布 “一元片酬” 拍摄公益短片《光影不息》,以行动为行业站台。

港影的黄金时代或许再难复刻,但寒冬中总有坚守的火种。古天乐两鬓渐白仍在为行业奔走,刘青云降薪出演只为 “让剧本不被埋没”,年轻导演们用《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等 “四字电影” 叩开新大门。正如网友所言:“看古仔满头白发还在拼命,我们没理由不支持。”

或许,港影的未来不在资本的追捧中,而在创作者对光影的敬畏里。当观众愿意为一部触及灵魂的作品走进影院,当投资方敢于押注一个打破常规的剧本,那束曾照亮东方好莱坞的光,终将穿透寒夜。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来源:末流深文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