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无限超越班3》学员名单公布时,“陈志朋”三个字刺痛了无数80后的青春记忆。这位曾与小虎队队友吴奇隆、苏有朋并肩站在亚洲顶流之巅的艺人,如今却要与20岁的偶像新人同台竞技。
文/耳东陈
同为小虎队成员,为何只有陈志朋沦为综艺“学员”?
2025年3月,《无限超越班3》学员名单公布时,“陈志朋”三个字刺痛了无数80后的青春记忆。这位曾与小虎队队友吴奇隆、苏有朋并肩站在亚洲顶流之巅的艺人,如今却要与20岁的偶像新人同台竞技。
更令人唏嘘的是,网友对此的反应出奇平静
“如果是吴奇隆、苏有朋来当学员才会震惊吧?”
小虎队解体后的“人生就此开启分水岭”
1988年,三个少年用《青苹果乐园》掀起华语乐坛飓风时,没人能预见他们的人生轨迹会如此悬殊。
吴奇隆转型制片人后手握爆款剧集,苏有朋凭借导演身份斩获行业大奖。
而陈志朋却在综艺里反复“回锅”——从《追光吧哥哥》到《无限超越班3》,他的身份始终是“待翻红学员”。
这种差异在2024年《天赐的声音》中达到戏剧性高潮:当苏有朋坐在导师席点评时,陈志朋正以学员身份在台上接受考核。
网友戏称这是“小虎队最远距离同框”。
“不红”背后的三重枷锁
角色定位的迷失——小虎队解散后,吴奇隆凭借《步步惊心》完成硬汉转型,苏有朋用《左耳》确立导演身份。
而陈志朋始终困在“尔泰”的标签里。即便在《新龙门客栈》中饰演阴鸷的西厂公公获得好评,观众仍会下意识发弹幕:“尔泰黑化了?”
话题与实力的错位——陈志朋并非没有努力。他尝试过女装走秀引发热议,在直播间高举五星红旗手机壳表明立场,甚至救人毁容后仍坚持拍戏。但这些“非典型话题”反而模糊了他的专业形象,
以至于网友提到他时,关键词总离不开“奇装异服”“过气艺人”
时代红利的消退——当吴奇隆抓住古偶剧风口、苏有朋押注电影市场时,陈志朋仍在传统唱片业挣扎。待到短视频时代来临,他的“情怀牌”已被消耗殆尽。
数据显示2024年华语乐坛80后歌手商业价值榜前20名中,小虎队仅有吴、苏两人上榜。
娱乐圈的“幸存者偏差”
我们为何对陈志朋格外宽容?
观众对陈志朋“当学员不意外”的态度,实则折射出娱乐圈的残酷生存法则:
流量优先原则:在《无限超越班3》先导片中,节目组给陈志朋的镜头量不足新人余宇涵的三分之一,却反复剪辑他与苏有朋的“回忆杀”
还有就是中年艺人的困境,内地35岁以上演员中,72%面临戏约减少,被迫转型综艺维持曝光。陈志朋在节目中坦言:“有舞台就该感恩,哪管是不是学员席”
大众的怀旧经济学:陈志朋的出场费仅为吴奇隆的1/5,但“小虎队情怀”带来的话题度却能让节目点击量提升30%
小编认为娱乐圈没有“掉队者”,只有不同的生存姿态
53岁的陈志朋仍在综艺里奋力奔跑,这或许比“导师”身份更值得尊重。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娱乐圈金字塔尖之外,还有无数“腰部艺人”在努力抓住每一束光。正如他在节目试镜环节的表演——尽管被评价“用力过猛”,但那句“这一刻我等了十年”的嘶吼,何尝不是对舞台最赤诚的告白?
当一些观众嘲笑“过气艺人”时,或许又该想想:在这个日均产出300小时综艺内容的时代,能坚持30年不退场,本就是另一种成功。
来源:闭关教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