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图是陈奕迅躺在病床上的模糊影像和2019年高雄演唱会的旧照,文案声情并茂:“一代巨星就此落幕,愿天堂没有病痛。”短短3小时,该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超5.8亿次。
2025年5月18日凌晨,一条标题为《歌王陨落!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推文突然冲上热搜。
配图是陈奕迅躺在病床上的模糊影像和2019年高雄演唱会的旧照,文案声情并茂:“一代巨星就此落幕,愿天堂没有病痛。”短短3小时,该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超5.8亿次。
但真相却令人窒息:
陈奕迅本人5月17日刚在社交平台发文,解释因病毒感染取消高雄演唱会,并承诺“遵照医嘱恢复健康”
陈奕迅只是病了,而不是死了!
所谓“病床照”实为2023年陈奕迅因肠胃炎住院的旧图,被恶意调色后二次加工。
发布谣言的账号“娱乐前线速报”注册于5月17日,48小时内发布7条明星负面新闻,IP地址显示为境外。
谁都知道PS是个好手艺,但某些人用错了地方,当粉丝涌入陈奕迅工作室微博求证时,竟有黑粉伪造“讣告”截图,甚至PS殡仪馆车辆停在其香港住所外的照片。这场闹剧,把“造谣零成本”的互联网生态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5月19日凌晨1点23分,歌手叶晓粤突然在微博发文:“吓得我赶紧和老师的助手求证,他说新闻是假的!eason老师现在人好好的!”这条仅120字的动态,却引发了一场舆论海啸。
众所周知叶晓粤与陈奕迅的师徒情谊始于2017年《中国新歌声》,陈奕迅曾为她改编歌曲并公开站台,两人亦师亦友,在娱乐圈传为美谈。
在收到粉丝私信求助后,她直接联系陈奕迅贴身助手,对方明确表示“死亡消息纯属捏造”。
面对网友质疑“蹭热度”,叶晓粤在评论区怒斥:“我完全可以沉默,但看到粉丝崩溃,我不能装瞎!”
这场风波折射出娱乐圈的信任危机:当官方渠道失声,民众只能依赖“熟人社会”式的人脉求证。有乐评人在微博感叹:“叶晓粤的愤怒,其实是替整个行业背锅。”
恶意营销号:某MCN机构员工透露,造谣类内容点击率比正常新闻高300%,单条爆款可分账超10万元AI换脸技术:有团队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生成“陈奕迅临终遗言”视频,通过打赏功能牟利殡葬服务寄生:部分账号借机推广“明星同款葬礼套餐”,甚至伪造悼念蜡烛链接实施诈骗更可怕的是,这类谣言往往遵循“造谣-辟谣-反转”的套路循环。数据显示,2024年娱乐圈不实信息中,“明星猝死”类占比高达42%,而维权成功率不足3%。
这场风波暴露了三大社会病灶:
信息茧房陷阱:算法推荐让辟谣信息跑不过谣言传播速度,抖音数据显示,造谣视频平均触达用户时间是辟谣贴的6倍情感剥削机制:黑产团伙精准利用粉丝心理,在超话社区伪造“纪念活动”骗取捐款法律滞后困境:我国现行法律对网络造谣最高处罚仅7年有期徒刑,且举证难度大,2024年仅有17%的造谣者被刑事立案正如《人民日报》曾评论:“每一次‘被死亡’的闹剧,都是对公众善意的透支。”当陈奕迅的《孤勇者》仍在校园传唱,这首歌的创作者却被迫在谣言中成为“被消费的符号”。
事件发酵48小时后,多方开始行动:
平台重拳出击:微博封禁327个造谣账号,抖音上线“明星健康信息认证”标签。
技术反制升级:腾讯推出“辟谣雷达”,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谣言源头。
粉丝理性觉醒:多个后援会发起“不传谣、不恐慌”行动,用举报代替争吵。
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观念:当我们在转发前多一次求证,在评论前多一份善意,或许就能让下一个“陈奕迅”免于无妄之灾。
正如叶晓粤在风波后写道:“音乐本该连接人心,而不是成为流量的祭品。”
来源:朝代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