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谁没在深夜单曲循环过《十年》!
这歌当年直接把陈奕迅唱成“全民失恋代言人”,街头巷尾全是哼唱。
但谁能想到,历经风雨后的陈奕迅,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面对娱乐圈的各种塌房瓜,他倒好,一首《孤勇者》更是直接杀疯。
当别人都在靠热搜刷存在感时,他却始终靠作品。
就像网友对他的评价“你可以永远相信陈奕迅的歌”。
但人红就怕是非多,哪怕靠作品封神的他,也躲不过娱乐圈的残酷现实!
想当初,陈奕迅因打网球中暑休克晕倒,导致腮骨骨裂及下巴皮肤破裂,缝合 30 多针。
为了不让粉丝担心,陈奕迅的经纪公司第一时间发布公告,明确伤情为“无粉碎性损伤”,并宣布原计划的部分场次延期。
然而却有八卦账号为博眼球编造“下巴粉碎性骨折,可能毁容退圈”的谣言,引发“歌王陨落”的舆论恐慌。
一时间,“陈奕迅毁容”“乐坛新星陨落”的谣言在社交媒体疯传。
甚至有营销号翻出他早年“古怪造型”的照片,声称“早就预示星途坎坷”。
事实上,医生诊断称,只要经过三个月休养便能恢复如初。
但这场谣言带来的伤害远超身体伤痛。
那段时间陈奕迅出席活动时,镜头总会刻意对准他的下巴,粉丝接机时也不停追问“会不会留疤”。
但好在陈奕迅在休养后顺利康复,这才让谣言不攻自破。
然而,重返舞台的他却再次遭遇职业考验。
此外,在杭州演唱会时,陈奕迅因连续高强度演出,导致声带肿胀,不得不临时取消两场演出。
在退票公告发布会上,他对着镜头深深鞠躬,声音沙哑地说道歉。
并且,陈奕迅还为歌迷提供了全额退票或保留票根优先购票的方案。
这段含泪致歉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收获超2.3亿次播放。
但是,评论区却呈现两极分化。
有粉丝留言“我们等你康复”,也有黄牛党咒骂“耽误我赚钱”,更有乐评人质疑“是不是年纪大了唱功下滑”。
事实上,那场演唱会前他已连续在上海、南京开了8场,声带使用强度远超正常负荷。
医生出具的诊断书上明确写着“声带水肿三级,建议禁声治疗”,但舆论场里却充斥着“假唱被揭穿”“耍大牌”的谣言。
更有人翻出他2010年红馆演唱会连续18场零失误的纪录,讽刺“现在连两场都撑不住”。
这种用巅峰期表现苛责艺人的现象,正是娱圈“只认巅峰不认努力”的缩影。
无独有偶,陈奕迅的舆论风波远远不止这些。
此前,国际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因发布涉新疆棉不当声明引发广泛争议。
作为全球终身代言人的陈奕迅通过社交媒体正式宣布“终止与该品牌的所有合作”,并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一立场鲜明的举动迅速引发舆论两极分化。
一方面,官媒及网友称赞其“有担当”,央视新闻转发微博力挺“明星就该有这样的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有大批网友攻击陈奕迅“忘恩负义”“自毁前程”。
甚至有营销号翻出他早年在日本演唱会的照片,造谣“早就崇洋媚外”。
而随之而来的,还有陈奕迅经济上的损失。
据港媒报道,此次终止代言直接导致他损失巨额违约金。
但陈奕迅曾在后续采访中明确表示“有些原则问题没有商量余地”。
这场风波持续月余,最终以品牌方删除争议声明、陈奕迅商业价值不降反升收尾。
尽管面临种种争议,但他始终用实力回击!
当《孤勇者》的旋律在幼儿园、小学教室反复响起时,没人想到这首写给游戏角色的歌曲会成为“儿童战歌”。
甚至引发小学生“对暗号”、班级合唱等现象,陈奕迅本人也在微博幽默回应:“听说我出了首儿歌?”。
此外,在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这首歌再次被唱响。
春晚上,陈奕迅与与奥运健儿张雨霏、王昶等合唱《孤勇者》。
当背景屏幕呈现运动员训练的画面时,他们的合唱更像是运动员的写照。
而这份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很快从春晚舞台延续到了线下。
此外,在杭州奥体中心,陈奕迅的《FearAndDreams》巡演连开六场,场场爆满。
六场演出中,杭州接连遭遇台风和秋雨,但歌迷冒雨挥舞荧光棒的场景成为社交媒体热搜。
此次巡演不仅刷新杭州体育场馆单月演出场次纪录,更以“风雨无阻的音乐约定”成为当年华语乐坛线下演出复苏的标志性事件。
票务平台数据显示,六场门票在开票17秒内售罄,二手市场溢价率超300%仍一票难求,真不愧是“国民歌王”的代名词。
这位“国民歌王”不仅在票房上展现统治力,更在音乐专业领域不断突破自我。
在《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盲选现场,陈奕迅上演了堪称“教科书级”的即兴表演。
他先是用跑调、破音的夸张方式演唱《十年》前两句,逗得导师刘欢、那英纷纷疑惑。
随后,他突然切换至原key,以醇厚嗓音深情演绎副歌,声线从夸张到深情的无缝衔接震惊全场。
这段“先抑后扬”的表演被乐评人解析为“对声音的绝对掌控”。
并且这个时长2分17秒的片段在腾讯视频播放量超1.2亿次,弹幕刷屏“这才是歌手的底气”。
可就是这位实力相当的“歌王”,也逃不过恶性谣言的编排。
近日,陈奕迅“去世”的消息在网上疯狂发酵。
原因是陈奕迅在高雄巨蛋举办的三场演出因艺人确诊新冠肺炎紧急延期。
他本人在微博致歉时坦言“等了十二年的高雄巨蛋,没想到一夜之间就被病毒搅垮”。
然而,这一正常的健康公告却演变为恶性谣言。
当陈奕迅确诊新冠的消息传出,直接让“陈奕迅去世”的假消息突然登上热搜,引发全网恐慌。
歌手叶晓粤第一时间通过助手证实谣言不实,透露陈奕迅目前状态良好。
据查证,谣言源自部分自媒体对“感染新冠”的断章取义,甚至编造“抢救无效”等细节。
尽管团队未公开回应,但陈奕迅确诊后的动态更新,和妻子徐濠萦的社交互动,都间接戳破了谣言。
娱乐圈这种听风就是雨,一旦有丁点消息就会飞速传播的残酷现实,真是在陈奕迅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这种谣言风暴并非个例。
当年成龙在澳大利亚拍戏时,被传“坠楼身亡”,导致香港股市相关影视公司股价暴跌。
尽管成龙团队第一时间晒出他与其他导演的工作合影,但谣言仍在多平台获得超百万次传播。
此外,刘德华因拍戏受伤住院,竟有人P图“医院宣告死亡”更有假冒刘德华的账号发布悼念内容。
这些谣言的受害者往往是“零负面”的实力艺人。
因为他们缺乏话题性,营销号便通过制造谣言来获取流量。
这种现象,正是娱圈残酷现实的集中体现。
结语
在这个“塌房”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陈奕迅的经历就像面镜子,清楚的映出了娱乐圈表面的风光和背后的不堪。
他告诉我们,即使是国民歌王,也要面对各种争议。
但这些谣言,恰恰印证了实力艺人的抗风险能力。
真正的艺人从不怕流言蜚语,因为作品就是最好的铠甲。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来源:北秋娱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