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辉自述:我为何宁可摆地摊也不写悔过书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5-22 21:43 1

摘要:那一年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记得当时我刚刚凭借《垂帘听政》获得金像奖影帝,26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可就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一封封杀令突然降临。

从金像奖到夜市地摊,我为尊严付出的三年。

那一年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记得当时我刚刚凭借《垂帘听政》获得金像奖影帝,26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可就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一封封杀令突然降临。

《垂帘听政》剧照

当时我在故宫拍摄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为了演好咸丰皇帝这个角色,我每天穿着厚重的龙袍,在冰冷的石阶上反复揣摩台词。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对着镜子练习那种末代帝王的眼神,要把那份悲怆和无奈刻进骨子里。

可谁能想到,这份用心演绎的角色,后来竟成了我被封 杀的导火索。有人要我写悔过书,承认去内地拍戏是个错误。我握着笔的手在发抖,但心里很清楚:在自己的国家拍戏,何错之有?

接下来的日子确实很难熬。曾经追捧我的片商纷纷避而远之,影帝的光环转眼成了烫手山芋。为了生计,我不得不在铜锣湾的夜市摆地摊。路人的指指点点,亲戚的劝说,都没能动摇我的决心。我宁愿永远不演戏,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

直到三年后,发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带着我去台北,向电影界的负责人介绍:"这是我小弟,是个好演员。"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为我打开了重返影坛的大门。在《监狱风云》的片场,我和发哥在泥地里打滚时,他开玩笑问我摆地摊的手艺还记得吗,我回答说演戏的手艺更没忘。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让我更加明白:艺术可以跨越国界,但艺术家的根永远扎在祖国的土地上。2017年参与《国家宝藏》录制时,当我抚摸着那些千年文物,突然理解了当年那个在故宫苦练演技的年轻人内心的坚持。

有人问我后悔吗?我的答案始终如一: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有些原则,比一时的得失更重要。我们这代人经历过殖民地的迷茫,更懂得家国二字的份量。戏可以演千万种人生,但做人的根本永远不能丢。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在《寒战》里演李文彬时,要把那份警队高官的傲骨演得那么真实。很多人说这个角色太强势,可他们不知道,这份强势里藏着我二十多年前的坚持。拍戏时我常想起夜市里那个蹲着摆摊的年轻人,他教会我: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绝不能向错误低头。

记得2012年《寒战》首映时,有个年轻记者问我:"梁sir,您觉得演员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困惑。“是骨气,我这样回答。”演戏可以千变万化,但骨子里的东西不能变。"就像当年在故宫,我演的是亡国之君,可心里装着的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敬意。

这些年我演过皇帝、黑 帮老大、警察,每个角色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角色背后都站着一个不肯写悔过书的倔强青年。有时候半夜收工回家,看着铜锣湾依旧热闹的夜市,会不自觉地寻找当年摆摊的角落。那里现在变成了奶茶店,年轻人们举着手机自拍,他们不会知道,三十多年前,有个被封 杀的影帝曾在这里摆过摊。

去年金像奖颁奖礼上,我看到好多新人演员眼里的光芒,就像当年的我。散场后有晚辈来请教:"梁老师,怎样才能像您一样有一番成就?"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记住,比演技更重要的是选择。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那条对得起良心的路,哪怕要绕远些。"这话听起来像说教,可每一个字都是我拿青春换来的领悟。

现在偶尔还会遇到当年的老同行,他们总说:"家辉啊,你要是早点低头,说不定早就是国际巨星了。"我笑着摇头,心想:我宁愿要现在这样的人生,至少每晚都能睡得安稳。毕竟在这个圈子里,能守住本心的人不多,我很庆幸自己当年做了那个决定。

来源:我去下厨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