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是宗庆后老爷子生前,早就给另外三个“神秘子女”安排好了一笔巨款。一百多个亿。用一种叫“信托”的法子,绕开了所有人,直接锁定了。
最近那个宗馥莉在香港输了官司的故事,你刷到了吧?
传得有鼻子有眼的。
说是宗庆后老爷子生前,早就给另外三个“神秘子女”安排好了一笔巨款。一百多个亿。用一种叫“信托”的法子,绕开了所有人,直接锁定了。
结果宗馥莉拿着遗嘱去要钱,被法院给驳回了。
说老爷子留下的一封手写信,比遗嘱还管用。
这故事,听着就刺激。豪门恩怨,临终布局,手写信干翻了正式遗嘱,百亿家产旁落。每一个字都挠在人心里最痒的地方。
整个故事,刷爆了社交媒体。
但你先等等。
这事儿,闻着就有一股子剧本的味道。我去查了半天,所有正经的媒体、法律文件,啥也找不着。基本上,就是个编出来的故事。
可问题来了。
一个假故事,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信以为真,聊得热火朝天?
因为它虽然是假的,但编故事的人,段位很高。他用的那些“道具”,全是真的。
比如,故事里最核心的冲突点:手写信。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白纸黑字的遗嘱最大。但故事把地点放在了香港,这就有了说道。在香港那种地方,法律逻辑不一样。他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真实意图”。
只要你能证明,这个人确实是想把这笔钱给某个人、怎么给、给多少,说清楚了,哪怕写在餐巾纸上,都可能算数。
故事里的那封信,就完美踩中了这个点。
另一个道具,更关键。
“家族信托”。
这玩意儿听着特高级,其实说白了,就是个超级保险箱。
富豪把钱放进去,设好给谁、怎么给、什么时候给。然后,这箱子和里面的钱,在法律上就独立了。不再是富豪自己的财产,当然,也就不算遗产。
所以遗嘱再厉害,也管不着这笔钱。
看到了吧?这个假故事,用了一个真实的法律框架,把一个狗血的情节给包装起来了。让人一看,哇,好专业,好有道理,肯定是这么回事。
人性,也是个好道具。
什么“不能公开的责任”,什么“长达二十年的补偿”。这种带着亏欠和弥补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大家立刻脑补出一场跨越几十年的爱恨情仇。
所以,这故事能火,一点不奇怪。
好了,假故事聊完了。我们聊点真的。
现实中,富人们的财富传承,远比这个故事复杂,也更“无情”。他们不靠故事,靠的是冰冷的规则和合同。
那个“家族信托”,就是他们手里最牛的王牌。
我翻了翻报告,现在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地把钱放进这种信托里。为什么?
因为它能解决很多遗嘱解决不了的麻烦。
最直接的,就是隔离风险。你的钱进了信托,就是一笔独立的钱。你公司破产了,你欠了一屁股债,对不起,这笔钱谁也别想动。它是给家人的,不是给你还债的。
还能防止败家子。
你怕儿子不争气,拿到钱就去挥霍?好办。信托里可以设好规矩,每个月给他发生活费,结婚给一笔,生孩子再给一笔。想一次性拿走?没门儿。
更能防止家人内斗。
老爷子一走,兄弟姐妹为了争遗产打得头破血流的事,还少吗?信托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谁也别争,谁也别抢。按规矩来。
现实中的案例,比故事精彩多了。
香港那个千亿富婆龚如心,大家应该听过。她去世后,留下了好几份互相矛盾的遗嘱,跟她相差几十岁的风水师也跳出来说钱是他的。这官司从香港一路打到北京,最后法院认定,她的所有钱,注入一个慈善信托。
你看,法律只认最有效力的那份安排。
这些顶级的富豪,一辈子都在跟风险和不确定性作斗争。他们怎么可能在自己最重要的家产传承上,只靠一份简单的遗嘱去赌人心?
他们信的,是制度,是结构,是白纸黑字的约束力。
这事儿离我们普通人好像很远。
我们没那么多钱,也用不着搞这么复杂的信托。
但我觉得,这事儿又不远。
我们能从中学到的,不是怎么去设计一个信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提前规划,用规则来保护家人的思维。
很多普通家庭,父母一辈子就攒下一套房。可因为没提前说清楚,或者没立个正经遗嘱,最后子女闹上法庭,亲情彻底撕裂。
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
其实,财富传承的本质,跟钱多钱少没关系。它的核心,是一种责任。是你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你最爱的人,铺好最后一段路,挡开那些可以预见的风险。
所以,那个刷屏的宗家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其实不重要了。
它就像往水里扔了块石头,重要的是它激起的那些浪花,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水面之下的东西,开始去想那些我们平时不愿去想,却又无比重要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阿呆说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