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4天还在授课!王力宏舅爷许倬云遗愿:埋骨无锡父母坟旁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8-05 04:09 2

摘要:一个研究西周史、汉代农业的泰斗级学者,一个写了《万古江河》让海外百万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的老先生,最后被记住的居然是“明星舅爷爷”?这事儿荒唐得就像菜市场里卖古董,标签上只写“装过咸菜的罐子”。

许倬云走了,95岁,在美国的家里。

新闻标题很扎眼:“王力宏舅爷爷去世”。点开一看,满屏都在强调他是王力宏的亲戚,好像这才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标签。

一个研究西周史、汉代农业的泰斗级学者,一个写了《万古江河》让海外百万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的老先生,最后被记住的居然是“明星舅爷爷”?这事儿荒唐得就像菜市场里卖古董,标签上只写“装过咸菜的罐子”。

看看许倬云自己干的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中研院院士。他写的《西周史》是历史系的教科书,《中国文化的精神》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

90多岁瘫痪在床,还坚持更新社交账号传道授业,死前4天还在发帖。去年上《十三邀》,他哽咽着说毕生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这话里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比什么明星亲戚的分量重多了。

可媒体在炒什么?说他大姐许留芬是王力宏奶奶,清华毕业的台北商专教授;说他双胞胎弟弟许翼云是NASA研究员。许家满门学霸不假,但把历史学家降格成“明星家族背景板”,和把故宫说成“拍清宫戏的场地”有啥区别?

更讽刺的是,许倬云生前早就安排好后事:在无锡父母墓旁买了坟地,连墓碑都刻好了,就为落叶归根。结果现在全网热搜是“王力宏演唱会唱《落叶归根》悼念舅公”,学术巨匠的遗愿成了明星周边新闻的注脚。

有人说许倬云沾了王力宏的光才被大众认识。这话听着就来气!当年钱钟书写《围城》时,多少人先知道他是杨绛丈夫?现在谁还记得那些八卦?真正的好东西自己会发光。

许倬云的书在海外畅销靠的是实打实的学问,不是靠哪个唱歌的侄孙。把学者毕生心血和明星家谱硬捆在一起,就像给茅台贴可乐标——卖是卖出去了,可糟蹋的是真东西。

再看报道里那些小心机。非提王力宏家族“全员学霸”,强调“有许倬云在没人怀疑他家书香门第水分”。这话表面夸许家,暗地里还是在给明星贴金。合着历史学家的存在价值就是给娱乐圈当学历鉴定师?

更荒诞的是搜关联词:“王力宏奶奶”“许倬云有几个子女”——人都没了,大众关心的还是明星族谱八卦。许老在《十三邀》里痛心文化断层的样子,倒没几个人截图转发。

最扎心的是对比。许倬云晚年瘫痪仍坚持写作,王力宏去年还在打离婚官司;许老临终遗憾是国家统一,某些明星上热搜是因为演唱会跑调。

现在媒体硬把这两条平行线拧成麻花,非说唱《落叶归根》是“冥冥中缘分”。真要讲缘分,怎么不说许老研究半生的中国文化,正在被这种娱乐至死的风气蚕食?这才是真正的黑色幽默。

这种“学术大师变明星背景板”的戏码早不是头回了。记得南怀瑾吗?老爷子讲国学一辈子,死后报道全在炒他儿子是少林寺CEO。还有徐悲鸿,现在网上搜他,关联词条第三位是“廖静文和孙俪的关系”——因为孙俪演过廖静文传记剧。

这些学者艺术家苦熬几十年攒下的成就,最后都成了娱乐新闻的垫脚石。就像老农种出顶级大米,菜贩子却只关心装米的麻袋能不能当明星同款卖。

根子出在流量逻辑上。平台算法门儿清:写许倬云学术贡献点击量撑死十万,挂上王力宏立马百万起跳。去年某经济学家离婚案,全网追着小三扒,没人看他刚发布的反垄断报告。

不是大众肤浅,是眼球经济逼着人吃快餐。结果就是真才实学的被塞进娱乐框架,好比拿青花瓷当外卖碗,还振振有词“看!用它吃饭更香”。

更可悲的是集体记忆被篡改。现在问年轻人许倬云是谁,十个有八个说“王力宏家那个老教授”,剩下两个可能以为是养生专家——毕竟名字带个“云”。

但提起某明星离婚细节,连小区保安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当年陈寅恪要是活到现在,怕也要被写成“某网红曾祖父”,毕竟他祖父陈宝箴当过湖南巡抚,按现在小编的套路足够做二十期“揭秘贵族家世”短视频。

许倬云这事后续明摆着:明星团队肯定会转发悼念,粉丝刷一波“书香门第”人设;出版社抓紧再版《万古江河》,封面可能加印“王力宏家族推荐”;至于那些真正该被记住的学术贡献——西周土地制度、汉代农耕技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照样锁在图书馆落灰。

等过三个月,大众只记得“有个老教授是王力宏亲戚”,谁还管他研究过什么?就像都知道莫言是诺贝尔得主,但除了《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他另外十部长篇小说有几人读过?

要我说,许老落叶归根的遗愿里,最该“归根”的是我们对学者的尊重。别让下一个大师走的时候,新闻标题变成“某顶流偶像的七舅姥爷去世,曾发表过重要论文”。

现在坟前那块刻好的墓碑,该刻上“历史学家许倬云”,不是“明星亲戚许倬云”。

来源:陌上花开一点号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