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家族成员曝光!兄弟姐妹都是顶尖人才,王力宏祖母是他大姐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8-05 16:39 1

摘要:可很少人知道,在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背后,隐藏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家族。不光他本人成就斐然,他的兄弟姐妹也是个个不凡。

提起许倬云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史学大家”、“中国通识文化的传播者”。

可很少人知道,在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背后,隐藏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家族。不光他本人成就斐然,他的兄弟姐妹也是个个不凡。

更令人意外的是,流行乐坛的明星王力宏,竟然也是他的大外甥孙。

一个如此低调又传奇的家族,究竟走出了怎样一位许倬云?他的兄弟姐妹又为何被称为“顶尖人才”?

许倬云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祖籍却是江苏无锡,从他出生起,命运就与“书香门第”牢牢绑在一起。

他的父亲许凤藻是北洋政府海军少将,母亲章舜英出身无锡名门,家学渊源深厚。

这个家族可以追溯到宋代状元许将,是典型的江南士大夫传统之家。

文风鼎盛、子弟聪慧,一代代都以读书为荣,以为国为民为己任。

许倬云自己就说过,小时候家中藏书成堆,他因为身体不好常年无法上学,便在父亲的书房里自学成才。

从经典古籍到世界地图,他一页页啃,一点点消化,书房成了他最早的课堂。

而正是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为他后来用“世界视角看中国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许家一共有八个孩子,四子四女,许倬云排行第七,从小身体羸弱,被诊断为先天性肌肉萎缩,直到13岁才能靠拐杖行走。

但他兄弟姐妹都极为优秀,几乎清一色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

其中,许倬云的大姐许留芬堪称传奇女性,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台湾担任商专会统科主任和经济学讲师。

而她的孙子,正是华语乐坛巨星王力宏。

外界却很少知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族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许倬云的另一位姐姐许婉清毕业于西南联大法律系,嫁给著名法学家李模,他们的儿子就是音乐人李建复,也就是那首《龙的传人》的原唱者。

也就是说,王力宏、李建复,都与许倬云有亲缘关系,艺术与学术,在这个家族里从不分家。

许倬云曾笑称,我们许家没有音乐细胞,唱歌好的是我妈妈那边,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其实藏着深深的家族认同与幽默。

许倬云不仅有姐妹相伴,兄弟也同样出类拔萃。

他与双胞胎弟弟许翼云,从小情感深厚,许翼云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工系。

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伊利诺大学和西北大学博士学位,最终成为马里兰大学的化工与核工专家。

两兄弟虽在不同领域,但彼此支持,灵魂相通。

许倬云身体有障碍,生活上时常需要照料,而弟弟则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是在美国求学还是在台湾定居,兄弟之间始终联系紧密。

许倬云曾表示,自己有很多老师,但我最亲近的学习伙伴,还是弟弟许翼云。

在他们身上,兄弟情深,不只是一种血缘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共鸣。

至于许倬云自己,那也是一位大家。

许倬云的学术之路,可以说是从“逆境”中开出的花朵。

小时候他身高不到1米5,全身肌肉萎缩,只能靠拐杖行走。

战争年代的他,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却从未放弃学习,靠着强烈的求知欲,读完了父亲书房中能找到的所有典籍。

19岁,他考入台湾大学,原本报的是外文系,却因历史成绩惊艳四座,被傅斯年直接调入历史系。

此后他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汉学大师顾立雅,并用中西结合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他的代表作《西周史》、《汉代农业》和《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开创了“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多维治史新路径。

而他晚年的《万古江河》《说中国》等通识作品,更让普通人也能读懂千年历史的脉络。

在他的笔下,中国不是孤立的文化岛屿,而是世界文明交流的纽带,他用“世界看中国”的方式,重新梳理历史的价值,也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在学术之外,许倬云的家庭生活也令人动容。

他与太太孙曼丽感情深厚,前半生是她仰慕这位博学青年,后半生则是她照顾这位瘫痪老者。两人风雨相伴一辈子,从未分离。

他们育有一子,儿子娶了一位美国太太,育有混血孙子,尽管远在异国,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却从未变过。

许倬云的晚年,几乎全靠妻子照料,即使只剩两根手指能动,他仍坚持写作、授课、直播。

他表示就算自己的身体不能动,但思想不能停,思想一停,他就真成废人了。

许倬云的学术贡献,并不只是“读书人治史”,他更愿意将学术拉进普通人生活。

他曾说过,历史是长新闻,新闻是短历史,这句话,正是他一生写作风格的写照。他写书时避免术语,力求用通俗语言解释复杂思想。

许倬云晚年最被人铭记的,不是学术专著,而是他在网络上与年轻人谈人生、谈理想、谈责任的那些片段。

他上《十三邀》节目坦然面对残疾,表示人不是因为完整才伟大,而是因为坚强才值得敬重。

他将唐奖的千万奖金全部捐出,设立“许孙奖学金”,帮助研究汉学的年轻学者。

就算是他不能走了,但汉学却能够永远走下去。

说到底,许倬云的成功并不只属于他自己。他是许家几代人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一个书香门第代代传承的结果。

他的兄弟姐妹,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家训,他本人,则是用残缺之身撑起中华文化的脊梁。

许倬云曾说,他的最大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而今,他安然离世,或许也终于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无锡故土,与父母同眠。

一位老人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文字,他的兄弟姐妹,还有他的家族,依旧在。

在这个碎片化、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许倬云这样的人,用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根脉。

来源:温辞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