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史学泰斗秒捐1200万,王力宏千字长文长文悼念恩师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8-05 17:32 2

摘要:8月5日,王力宏在微博写下近两千字长文《致倬云师:把一座山捐给后来的人》。文中,他罕见地连用五个“无人能及”来形容恩师许倬云:学问之深、洞察之远、胸怀之阔、笔力之健、为人之温。最令网友震撼的,是王力宏披露的一个细节:93岁的许倬云去年获得唐奖汉学奖,1200万

8月5日,王力宏在微博写下近两千字长文《致倬云师:把一座山捐给后来的人》。文中,他罕见地连用五个“无人能及”来形容恩师许倬云:学问之深、洞察之远、胸怀之阔、笔力之健、为人之温。最令网友震撼的,是王力宏披露的一个细节:93岁的许倬云去年获得唐奖汉学奖,1200万元奖金分文不留,全数捐出,设立“许孙奖学金”,专供全球汉学博士生申请。

“他把一座山,轻轻放下,转身就走。”王力宏这样写道。

一、1200万“秒捐”背后:一位史学大家的“不留退路”
唐奖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汉学奖单项奖金高达5,000万新台币(约1,200万人民币)。历届得主中,余英时、宇文所安都曾把奖金继续投入研究,但像许倬云这样一次性全额捐出、设立永续奖学金的,尚属首次。

王力宏回忆,颁奖当天,许先生坐着轮椅上台,第一句话就是:“这笔钱若只放银行,不过是一串数字;若变成年轻人的第一本书、第一次田野,就是一条河。”三天后,他在病房里签完捐款协议,笑着对王力宏说:“我这一辈子,该写的都写了,该教的都教了,再收着这笔钱,天理不容。”

二、从匹兹堡到云林:一个“无国界”奖学金的诞生
“许孙奖学金”以许倬云与夫人孙曼丽共同命名,目前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管理,全球汉学博士生皆可申请。首年即收到来自牛津、哈佛、复旦、京都等38份计划书,金额从10万到60万不等,不设国籍、不论出身,唯一要求是“研究主题须与中国文明相关”。

评审之一、史语所所长李贞德透露:“许先生亲自定了一条规矩:优先资助无薪博士后、冷门绝学,以及战乱地区的学者。他说自己当年逃难读书,知道‘无枝可依’的滋味。”

三、王力宏泪忆:老师把“最后一课”上成了“第一桶金”
王力宏在长文中透露,自己1999年在匹兹堡大学修读亚洲研究时,因中文口语课成绩不佳,被许倬云叫到办公室“补课”。原以为要被训斥,结果许倬云递给他一杯乌龙茶,说:“力宏,你缺的从来不是中文,是‘中国的心’。”此后每周五下午,师生二人从《史记》聊到爵士乐,从殷墟聊到嘻哈,结下忘年之交。

“那天他捐完钱,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力宏,老师最后一课,是把第一桶金送给年轻人,让他们不必再走我的弯路。’”王力宏写道,“我当场在病房外哭到不能自已。”

四、网友热议:这才是“顶流”该有的热搜
王力宏长文发出后,迅速冲上热搜第一。留言区里,一条高赞评论写道:“比起明星离婚、网红带货,这才是我们该追的顶流。”

有网友整理出许倬云近年“隐形捐款”:2020年给武汉捐出50万美元版税;2021年设立“云林讲座”,每年自掏腰包请国际学者赴台讲学;2022年卖掉珍藏的清代地图,所得300万台币全数资助云南乡村教师。

五、余音:当“大师”成为动词
许倬云在自传《万古江河》里写过一句话:“学问若不能温暖人,便只是冷灰。”如今,他用1200万把这句话烧成了火。

王力宏在文末写道:“老师常说,‘大师’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托举,是照亮,是把路走宽,然后让年轻人继续往前。”

也许,这就是热搜该有的样子:不是喧嚣散去后的空虚,而是千万人一起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关于学问,关于传承,关于把一座山捐给后来的人。

来源:危危娱乐焦点

相关推荐